李想的锋芒,似乎收敛了。
曾几何时,这位理想汽车的掌舵人以“李厂长”之名行走江湖,言语犀利、作风强硬,笃信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绝对定义权。近期他言谈间多了几分审慎,在社交媒体上也展现出更温和、更开放的姿态,添了几许“用户共创”、“快速迭代”、“敬畏用户”等字眼。这种微妙变化的注脚,就写在李想8月5日发的微博公告上。
8月5日,李想发微博官宣仅上市一周的理想i8统一版本,不再设Pro、Max、Ultra三个版本,还将售价调整为33.98万元,并将此归因为“积极响应首批用户反馈”并承认“是我们陷入惯性思维了”。李想那份曾经睥睨市场的锐气,悄然藏匿于“听劝”的谦辞之下。
“听劝”,成了理想i8初登场的第一个关键词。然而,这看似谦逊的姿态背后,与其说是晴空下的顿悟,倒不如说是理想航船从增程驶入纯电这片截然不同的海域时,舵手在惊涛骇浪中不得不藏起棱角、调整航向的现实主义图景。
l 风暴洗礼,理想听劝
李想藏起的棱角背后,是理想航船遭遇风暴后的现实选择。在增程赛道上混得风生水起的理想汽车,进入纯电市场遭遇了不小的打击。
作为理想纯电市场的开山之作,理想MEGA的上市,本应是品牌迈向纯电高地的里程碑,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舆论海啸”。即便产品力强悍,理想MEGA却因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争议。面对汹涌的质疑,彼时的李想展现的是近乎固执的“不妥协”,他坚信自己的产品定义能力,笃信市场终将理解这份“超前”。
然而,市场的反馈冰冷而直接,理想MEGA的销量远未达预期,理想精心构筑的高端纯电堡垒,甫一冲锋便遭遇重挫,像一盆冷水浇醒了理想关于“增程成功路径可无缝复制到纯电”的幻想。MEGA的失利打乱了理想的推新节奏,原计划于2024年上市的理想i8,不得不“回炉重造”,对定位和设计进行了大幅调整。
李想本人更是直接“闭门造车”远离会议,直到理想i8如约而至,他的转变也是显而易见的。李想一改此前的高调作风,从过去习惯性地以“产品定义者”自居,到如今频繁地提及“用户共创”,甚至就连理想i8发布会的场地都要征询网友的建议。这种软化,是深刻的市场教训使然,或许李想也开始意识到“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的含金量。
紧接着,今年7月理想的销量数据给了理想更沉重的一击。据数据显示,理想7月销量为30731辆,不仅同比下降了39.74%,就连环比也下降了。而素有“小理想”之称的零跑汽车销量首次突破了5万辆,理想排名直接跌出前三,恐怕李想自己也捏了把汗。
因此理想i8的登场承载了太多期待,也容不得半点闪失。然而理想i8上市之后却同样陷入了舆论风波,无论是造型还是定价或者与乘龙汽车的牵扯,都在强调一个事实:理想必须用强力手段,扭转舆论的风向,以免重蹈MEGA的覆辙。
这一次理想没有犹豫,李想也“藏起棱角”,这就有了现在理想i8的“听劝”——回归理想ONE时代,精简至一个主力配置。调整后的i8定位更清晰、价值感更突出,降低了用户决策门槛,精准指向了核心目标客群。这也是理想试图在纯电领域扭转局势、稳住阵脚的第一步。
然而,“听劝”的理想i8并非所有网民都认可,有人说其是“亡羊补牢”也有人提起理想的“听劝”的局限性,那就是仍未妥善解决的“乘龙卡车对撞风波”。
l 理想能否“听劝”道个歉?
在微博汽车热搜#李想称理想i8将统一版本#的词条评论里,有网友评论:“作为CEO,是不是应该亲自给乘龙汽车一个回应,然后再听劝,彰显企业文化。”
关于“理想i8和乘龙卡车对撞”,理想i8把乘龙卡车“撞飞”并且不小心漏出了logo这件事产生的舆论风波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事态已经发展到赢了碰撞的理想i8和测试机构相继发布声明回应乘龙卡车,虽然声明强调这次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安全性碰撞这一件事,主要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确保新设计的安全可靠,二者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且属于无心之举,但是理想并未对因此被质疑安全问题的乘龙卡车道歉,理想高管的那句“可直播复测”也并未继续推进。
对此,行业及公众讨论声高:“乘龙卡车理应得到一声道歉。”擎动以为,理想i8都听劝了,或许理想确实应该再次“听劝”给乘龙卡车道个歉,作为理想扭转局面的第二步。
李想的“棱角”在核心用户面前收敛了,但在处理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企业责任时,是否也能“听劝”呢?不道歉的“听劝”,终究是半张未写完的承诺书。当那句迟来的对乘龙卡车的真诚歉意最终落下,当“听劝”彻底褪去其功利色彩,藏起的棱角才算真正转化为了前行的智慧。
l 擎动点评
理想i8的销量数字终会浮出水面,或许它能暂时证明“藏起棱角”的“听劝”确实是一剂止血的猛药,李想和他的理想或许能暂时稳住纯电航船那剧烈的颠簸。毕竟,MEGA最近的销量有了大幅起色,今年6月单月销量超过2000辆,对一款售价超过50万的MPV来说,这份成绩单可谓相当亮眼。待风波退去,有“小MEGA”之称的理想i8,或许会复刻MEGA的“慢热”之路。
然而一次战术性的“安全转向”远非航程的终点,理想i8的成败只是序章,李想和理想的真正考验是:藏锋之后,如何铸剑?李想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能否带理想安全转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