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热闹的事儿,那就是路虎揽胜,这个在很多人心目中等同于豪华越野车代名词的品牌,终于发布了它的第一款纯电动车的原型车。
消息一出来,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
毕竟,路虎揽胜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那种搭载着大排量V8发动机,能发出雄浑轰鸣声,在各种复杂路况下都能从容不迫的硬派形象。
现在,这位习惯了“大口喝油”的硬汉,突然宣布要“戒油充电”,这转变确实有点大,也让很多人心里犯起了嘀咕:一个以机械性能和越野传统著称的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好几年之后才拿出自己的首款纯电产品,这到底是深思熟虑后的王者归来,还是在市场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它这步棋,走得到底怎么样呢?
我们先从这台车的外观说起。
路虎官方说这次亮相的是原型车,但已经非常接近最终的量产版本了。
可很多人第一眼看到照片,可能会觉得有点“眼熟”,甚至会怀疑是不是拿错了图。
没错,这台纯电版揽胜在整体设计上,几乎是完完整整地保留了燃油版的样子。
无论是它那标志性的悬浮式车顶、方正硬朗的车身轮廓,还是前后大灯的造型,都和我们熟悉的燃油版揽胜没什么两样。
唯一能明显看出它新能源身份的地方,就是车头。
原来那个尺寸巨大的进气格栅,现在变成了一个面积小得多的半封闭式设计,只留下中间一道细长的矩形开口用来散热。
这种设计上的“保守”,其实不难理解。
路虎的核心客户群体,很多都是看重品牌历史和经典传承的人,他们买揽胜,买的不仅仅是一台车,更是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如果路虎大刀阔斧地把外观改成一个极具未来感的、完全陌生的样子,很可能会让这些忠实用户觉得“味道不对了”,从而流失掉这部分基本盘。
所以,保留经典设计,是一种最稳妥、风险最低的选择。
然而,这种稳妥的策略放到咱们中国市场,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尤其是愿意花大价钱购买高端电动车的用户,早就被各种新势力品牌培养出了全新的审美习惯。
大家看看国内的蔚来、理想、小鹏,还有更高端的仰望、高合,哪一个不是在设计上拼尽全力地去营造科技感和未来感?
各种贯穿式的灯组、智能交互大灯、隐藏式门把手、极简的内饰风格,这些元素几乎成了高端电动车的“标配”。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路虎纯电版这种近乎“油改电”的外观设计,就很容易让看惯了新花样的中国消费者觉得有些“偷懒”或者说“诚意不足”。
大家会想,我都买纯电车了,不就是图个新鲜、图个科技感吗?
结果你给我的还是一个燃油车的壳子,这钱花得好像不太值。
接下来要说一个细节,也是这次争议最大的地方,那就是这台纯电揽胜居然没有前备厢。
这在当下的纯电动车市场里,可以说是非常罕见了。
要知道,前备厢这个设计,因为电动机比发动机小得多,所以能腾出车头空间,这已经成了纯电车的一大优势和标志。
大家平时可以把充电线、洗车工具,或者一些刚买回来的有味道的外卖放在里面,和车厢隔离开,非常方便实用。
可路虎官方对此的解释却显得有点“高高在上”。
他们说,第一,揽胜的后备厢空间已经非常大了,完全够用;第二,他们认为车头位置平时容易弄脏,他们的尊贵客户们可能不太愿意去使用,所以干脆就不设计了。
这个解释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就觉得经不起推敲。
后备厢大,和有没有前备厢,这是两个概念。
前备厢的核心价值在于功能上的区隔,而不是单纯的容积大小。
至于说客户嫌脏不用,这就更像是一种为了掩盖技术短板而找的借口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出在它的平台上。
这台车用的是MLA-Flex架构,这是一个可以同时生产燃油车、混动车和纯电车的柔性平台,说白了就是一个“油电共生”的平台。
这种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到要为庞大的发动机和变速箱预留位置。
当它被用来生产纯电车时,虽然发动机没了,但那个空间很可能被复杂的电控系统、电池热管理模块以及为了平衡车身前后重量而布置的其他零件给占满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再做一个规整的前备厢。
所以,与其承认这是平台带来的技术妥协,不如把它包装成一个替用户着想的“人性化”决策,这在公关策略上或许是聪明的,但在懂行的消费者眼里,一眼就能看穿其中的无奈。
当然,作为一台揽胜,它的硬实力还是有的。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它的整车重量控制在2800公斤左右,虽然是个惊人的数字,但路虎特意强调,这比它的直接竞品奔驰G580(纯电大G)还要轻了285公斤,算是给自己找回了点面子。
动力方面,它采用了双电机四轮驱动,综合最大功率能达到550马力,峰值扭矩高达850牛·米,驱动这个大家伙可以说是毫不费力。
技术上,它也用上了目前主流的800V高压电气架构,这意味着它的充电速度会比较快,官方宣称电池从10%充到80%只需要大约25分钟。
它的电池容量为117千瓦时,在欧洲WLTP工况下的续航里程是531公里。
同时,作为一台路虎,它依然保留了强悍的越野能力,涉水深度据说能达到850毫米。
可问题就在于,这些数据如果放到2026年,也就是它计划在海外上市的时间点,还够不够看?
800V平台,到那时候在咱们国内的高端电动车市场,恐怕早已是基本操作,算不上什么领先技术了。
而531公里的WLTP续航,按照咱们国内更严格的CLTC标准换算一下,再考虑到冬天的续航衰减和日常实际使用,真实续航能有450公里就不错了。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一台定位百万级的旗舰纯电SUV来说,在2026年的中国市场,恐怕只能算是及格水平,甚至有点偏低。
届时,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电池技术可能已经发展到150度电甚至更高,真实续航普遍迈向七八百公里了。
最关键的,还是时间。
这台车计划2026年才在海外交付,等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最快也要到2026年底甚至2027年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两三年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那绝对是一个技术迭代更加疯狂、竞争更加白热化的时代。
我们的自主品牌可能又更新了两三代产品,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电技术和用户服务体验上,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到那个时候,这台姗姗来迟的“英国贵族”,带着它那份固有的品牌光环和相对保守的产品力,还能否打动已经被各种“黑科技”惯坏了的中国消费者?
它引以为傲的品牌历史和越野能力,在面对更长的续航、更智能的体验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时,还能剩下多少说服力?
这恐怕是路虎需要认真思考的最大问题。
它就像一位修炼多年的武林高手,终于决定下山挑战,却猛然发现,江湖的玩法早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