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买车,试驾已经不只是一个体验环节了,它甚至可能决定你会不会买下一辆车。这事儿,要是放到几年前,咋说呢,还真没这么绝对。但最近国产新能源品牌和传统日系车的销售模式,真是让咱们切身感受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你今天打算去看车,结果刚进了日系4S店,销售一脸歉意地告诉你,“不好意思,没设置试驾车。”心里肯定一万句OS飘过。但你再往前走几步,进入隔壁的国产新能源展厅,场面瞬间就不一样:销售小哥热情地迎上来,试驾随时安排,还可以“嘬得劲”地跟你聊聊车上那些智能科技功能,甚至还说能提供上门试驾服务。
回头这待遇咋差这么大呢?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销售个人服务态度有问题呀?”但其实吧,根子并不在销售,问题得从这两个类型品牌的商业模式里找。
咱就说日系车吧,这些品牌普遍是4S店模式,即便你在同一个品牌旗下的不同店里订车,它们其实是各自独立运营,啥都得自己算成本。每家店需要花钱从厂家进货,还得配置试驾车。试驾车在厂家可能会有优惠,但钱还是得真金白银掏出来。这事儿吧,有点像你开个小店进货,预算有限,当然啥都精打细算。
有些经销商干脆就别试驾了。咋整呢,直接把首批到店的试驾车当商品车卖了,因为这样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不瞒你说,业内甚至还有几个店共用一辆试驾车的“骚操作”,今天你用两天,明儿我开回来继续用。
再看国产新能源这边,它们多是直营模式,试驾车是公司统一配置,算的是品牌整体成本,不单归某一家店。销售顾问拿的是固定工资加邀客奖励,这试驾环节,老重要了。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让你坐进去、体验车里的高科技,给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一手感受。这东西吧,光嘴上说压根没用,实际开一次,那冲击力才是说服力的关键。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新能源车带自动泊车功能,你估计听销售口头描述,一耳朵过去也没啥感觉。但你自己试试,让车自己完成泊车,甚至亲自体验语音助手,“打开空调”、“导航设置到目的地”啥的,当这些功能活生生地摆在你眼前,那可是啥广告都推不出来的真实感受。
现阶段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就是急着开疆拓土,让用户对传统燃油车的固有认知发生转变。它们不怕你试驾,甚至希望你每次试驾都能感受到颠覆。极氪001讲究“百万级内饰”,交互系统也牛,极狐T1推“厚道又惊喜”。这些可不是听听吹个牛就能真了解的,得自己上车去试。
那日系车呢?它们卖的是舒适性、可靠性、底盘质感这些东西。你说吧,半小时试驾能开出啥“十年如一日”的体验感?这也算是他们的难处——产品力和品牌定位注定了短时间试驾很难赚到消费者的好感。所以退一步,干脆成本节约,连试驾车都懒得配。
但问题是,现在市场上的细分都变了。公开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认为试驾必不可少。这标准,是硬指标,不是说省了就能省。你要是不让人试驾,人家可能立马掉头去另一个展厅了。尤其当试驾体验满意度对比出来以后,日系车保守的策略只会让自己的品牌形象逐渐掉分。
讲到这,不免得说些实用建议,省得下次真遇到不提供试驾车的情况,白白摸不着头脑:
先提前预约吧,别太盲目地跑一趟。打电话问清楚有没有试驾车,最好确认具体是啥配置,省得白走一趟门。
如果真没有目标车型的试驾车,用个“曲线救国”的小策略:试试同品牌里其他车型,特别是技术平台相近的那些,哪怕不是目标配置,也多少能感受底盘滤震、隔音效果这些基础体验。
大型车展也是个机会,这是集中试驾的好时机,可以同时了解多个品牌的车子。
还有件事,咱得长点心,听着像废话但真有道理——将“无试驾”当作风险信号。如果连试驾都不敢提供,这款车可能就真的存在问题,盲订砸钱可不值当。
这场试驾话题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汽车行业更大的变化。数从去年到今年,中国品牌占有率增长了7.5个百分点,国产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也越冲越高。消费者开始更关注试驾环节上的体验了,谁要是还不重视试驾,结果就很可能被逐渐淘汰。
回头看看吧,现在新能源展厅的热闹劲儿能让你直观感受到行业权力的转移——市场从厂商主导逐渐走向用户主导。这事儿不就是一场行业进化吗?
说实话,日系车可能不是不愿提供试驾,毕竟谁都不会主动拒绝消费者。它们只是还没适应新的分销模式和市场竞争策略。可现实是,连试驾车都没有,消费者的体验直接打折,品牌也正在用脚投票。从长远来这真是个容易输掉的选择。
下次你再进类似的4S店,连试驾都不给你安排的时候,甭客气,转身看看别邻展厅。省钱又省力,谁不图得劲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