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瑞典工厂裁撤750个岗位的邮件发出时,斯堪尼亚CEO的声明充满无奈:“世界正在因技术发展和新市场条件迅速变化。”而与此同时,在江苏如皋的生产基地里,前脸印着中文“斯堪尼亚”的重卡正缓缓驶下生产线——这家欧洲百年巨头,正用一场东方豪赌挽救自己的未来。
裁员与东迁:欧洲重卡的生存悖论
斯堪尼亚的裁员绝非孤例。2025年第一季度,欧洲重型商用车销量暴跌16.6%,戴姆勒卡车宣布2030年前节约10亿欧元成本,传拓集团销量同比下降1%。曾经引以为傲的欧洲制造体系,正遭遇电动化转型的残酷冲击。
更致命的的是技术滞后:斯堪尼亚成为七大欧卡品牌中唯一未实装电子后视镜的厂商,其电动卡车与陷入混乱的NorthVolt深度捆绑。而中国新能源重卡上半年销量同比翻倍,8月渗透率突破23%,对比之下,欧洲巨头的电动化进程犹如蜗牛爬行。
“中国化”背后的产业降维打击
斯堪尼亚如皋基地的获批,标志着欧洲重卡三巨头(奔驰、沃尔沃、斯堪尼亚)全面中国化落地。但这条求生之路布满荆棘:
中国重卡出口量2024年突破30万辆,同比增60%
新能源重卡8月销量暴涨169%,渗透率逼近三成
中国重汽单品牌市占率27.6%,技术成本双碾压
当斯堪尼亚试图通过本土化降本时,中国品牌已实现“超车”:陕汽德龙X6000标配L4级自动驾驶,解放J7续航突破2000公里,三一重卡电动车型价格仅为欧系竞品一半。
美国溃败与中国狂欢的启示
西方新能源卡车的溃败早已显现:
美国“氢能第一股”Nikola破产,市值蒸发99%
菲斯克、Lordstown等新势力集体资金枯竭
欧洲电动卡车量产规模不及中国零头
而中国却形成完整产业生态: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到汇川电驱系统,从华为智能驾驶到亿纬锂能储能方案,国产供应链让新能源重卡成本三年下降40%。
开放共赢VS技术封锁
斯堪尼亚的中国化选择揭露了终极真相:
大众联姻小鹏开发EE架构
奥迪采用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奔驰与腾讯合作AI大数据
当某些国家执着于技术封锁时,中国用开放合作汇聚全球智慧——这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新时代的产业哲学。
【结语】公路之王的王冠正在易主
斯堪尼亚的中国化,既是欧洲制造的现实妥协,也是中国智造的胜利宣言。当印着中文标识的欧系重卡驶向神州大地,它们不仅要面对中国品牌的技术碾压,更要适应这个重新书写规则的战场。毕竟,在这个电动智能的时代,没有永远的公路之王,只有不断颠覆的产业革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