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今年迎来一个狠角色。
奇瑞汽车,发行价30.75港元,一锤子下去,港交所的钟都响亮几分。
开盘直接飙了11%,市值奔着2000亿港元就去了。
妥妥的,今年以来最大的造车IPO,没跑了。
这场资本狂欢,引来了13个基石投资者排队送钱。
一出手就是45.73亿港元。
看看这阵容,高瓴、景林这种投资圈大鳄都来了。
还有黄山建投、合肥建汇这些地方国资背景的“国家队”。
大家用真金白银,给奇瑞的未来投了张信任票。
谁能想到,这家伙现在全球车企排第十一。
可27年前,它还只是芜湖一片荒滩上的几间茅草房。
从啥也没有到世界级玩家,奇瑞这故事,本身就够传奇。
在欧洲佬的地盘上撒野
家大业大了,外面的闲话自然也多。
比如,你海外一年卖上千亿,这钱能一直这么好赚吗?
想知道答案,得去欧洲看看。
最近,奇瑞跟西班牙的埃布罗公司合资建的厂,第一辆车下线了。
这是头一回,中国车企在欧洲大陆上自己造车自己卖。
消息一出,圈内都炸了。
那可是欧洲,全球汽车工业的老家,BBA的大本营。
本土品牌一个个根深蒂固,法规又严得要命。
跑别人主场建厂打决赛,这不找刺激吗?
供应链怎么搞?市场认不认?每一步都是坑,风险拉满。
他们很清楚,想彻底撕掉“中国制造=便宜货”的标签,就得把根扎进去。
这盘大棋,2017年就开下了。
那会儿他们就专门攒了个团队,死磕欧盟那堆能把人看晕的法规。
就说一个车灯吧,看着不起眼。
团队硬是花了18个月,测了快200遍,就为了让每个细节都达标。
选西班牙也是花了三年时间到处跑、到处看。
那里汽车供应链成熟,更重要的是,它就像南欧的大门。
站稳了脚,以后就能把车卖到法国、德国去。
一条腿走路可不行
工厂下线的也不是个新面孔,是拿瑞虎8Pro爆改的。
研发团队把欧洲人的驾驶习惯、身材体型都琢磨透了。
轴距调了,底盘改了,连座椅里的海绵填充物都没放过。
事实证明,这么干就对了。
车子投产第一个月,订单就破了3000台。
牛的是,八成订单来自西班牙以外的欧洲国家。
从2001年卖10辆风云轿车到中东,到今天在欧洲建厂。
奇瑞的出海,早就不只是卖车那么简单了。
截至今年3月,他们在海外有将近3000家经销商。
这些店和生产基地配合,硬是撑起了1008.97亿的海外营收。
如果说海外市场是奇瑞的一条腿,那另一条腿,就是新能源。
而且这条腿,跑得简直快到飞起。
2024年,奇瑞新能源车销量同比暴涨267.4%,这数字太吓人了。
燃油车也没闲着,增长了29.2%。国内国外,一起猛冲。
多生孩子真能打群架
这种全面开花的局面,靠的是什么?
看看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插电混动和增程车,收入107亿,猛增314%。
纯电车收入79.56亿,增长295%。
这两块加起来,已经占了总收入的三成,成了发动机里的发动机。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玩了命地砸钱。
2022年到2024年,研发投入从41亿涨到105亿。
今年一季度,又砸了27个多亿。
他们搞的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在行业里数一数二。
增程式电动车,一升油能发3.7度电。
这些硬核技术,最后都变成了车子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奇瑞家里的“孩子”也多了起来。
2023年,又添了iCAR和智界两个新丁。
加上奇瑞、捷途、星途,五大品牌齐上阵。
很多人都嘀咕,搞这么多牌子,自己不跟自己打架吗?
奇瑞没说话,直接把成绩单甩了出来。
智界的第一款车R7,上市俩月,订单就冲破4.2万台。
直接成了那个价位里最靓的仔。
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每个“孩子”的定位分得清清楚楚。
iCAR,就是给25到30岁的年轻人玩的,十几万,主打一个场景智能。
智界呢?面向30到40岁的中产,要的是高级智能驾驶,卖25到40万。
不同的牌子,切不同的蛋糕,谁也不碍着谁。
数据显示,奇瑞旗下有八款车,月销量都稳稳过万。
燃油车、新能源、轿车、SUV全都有,根本没出现内耗。
这说明,奇瑞的“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玩明白了。
结语
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奇瑞又上榜了。
名次从去年的第385位,一口气往前蹿了152位,到了第233。
成了全球车企里飞得最快的一家。
如果说第一次上榜是运气好的黑马,那这次,就是实力派的千里马。
回头看这27年,从芜湖荒滩到港交所敲钟。
从“小草房”到世界500强。
奇瑞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搞制造业,没有捷径。
只能老老实实搞研发,认认真真看市场,大大方方去竞争。
只有这样,才能从跟跑,变成领跑。
奇瑞的故事,也正是越来越多中国车企正在书写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