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社交平台,就能看到满屏都是劝大家别买混动的帖子,什么“智商税”啊、“技术落后”什么的骂声此起彼伏,甚至“避雷混动”都变成了吸引流量的招数。
看看市场数据也就明白了,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混动车在新能源车里的销量比例,从2020年的18%一路猛涨到现在的40%,差不多快要站稳“半边天”了。
一边是满嘴跑火车的差评,另一边是销量节节攀升,曾经被笑话为“混动爹”的混动车,现如今怎么还能逆风翻盘了呢?
到底算不算新能源技术的“头部阵营”之一呢?
在这场新能源的角逐中,混动会不会成为最后笑到最后的那个呢?
1.
那时候,新能源刚发展没多久,混动车其实没人怎么看得上。
那会儿,大家对混动的看法,全都是觉得“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买车之前心里想着“有电能用电,没电就用油”,既能省钱,又不用担心续航,可真开起来之后,一试那电动的“爽快”感一上头,就再也不想碰油了。
结果那小电池的续航一点也撑不住,几天就得充一次电,跑个一百多公里还得细算着走,比开纯电还费尽心思。
最让人郁闷的还是充电速度,总觉得慢得让人抓狂。
每到节假日,服务区里的纯电动车主都在抱怨“混动爹”这事:混动车占着快充桩,但实际上只能慢慢充电,从20%充到80%要好几个小时,排队的纯电车根本插不上快充。
要是赶时间的话,要么咬紧牙关用油,要么就只能在服务区苦等,气的直跺脚也没辙。
到了冬天和夏天这两个季节,混合动力车那点小毛病就显得特别突出。
一到冬天温度降得快,电池的续航能力就减得特别厉害,充电速度还跟着变慢呢。
电池里的电解液变得稠稠的,甚至还会结成小冰晶,就好比冬天水管里的水冻成了冰沙似的,结果电池根本没法快点吸收电流,原本就慢的充电速度就更难提上来了。
夏天的高温其实也没啥好处,温度一高,电解液就会加快分解,这不仅浪费材料,还可能让电池里的离子传输变得更慢。
更可怕的是,夏天的高温可算是电池热失控的“导火线”,不少混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会强制降低充电速度,甚至干脆禁止充电和放电。
那会儿的混动车,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开起来,动力就像条虫似的灵活,可油耗却像条龙一样吓人,充电还慢得让人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即使骂声连连,但买混动的车主还是逐渐增加,没怎么减缓。
其实不是大家“不长记性”,而是混动刚巧满足了不少人的“刚需”——没人愿意在“省钱”和“方便”之间犹豫不决。
平时上下班,为了节省用电开销,三毛钱一度的谷电比油费实在是划算太多;放假想回几百公里外的老家,或者去远距离旅游,又不想在服务区排队充电桩,一箱油就能开过去,根本不用担心里程焦虑。
大家关注的不是“混动技术是不是领先”,也不是“油车和电车哪个更优”,而是“我是不是可以两样都要”。
就像玩游戏想跑个漏洞一样,混动车正巧变成了现实中那个“折中法宝”,搞定了“又想要又想要”的难题。
2.
而且啊,现如今的混动技术,早就不再是几年前那种“老掉牙”或“掉链子”的老古董了。
这次央视新闻和岚图汽车合作的“混动黑科技直播”就把混动的“逆转秘诀”给摆在了台面上——过去哪些技术难题,现在基本都找到了解决办法。
比如说,大家最烦的“小电池续航不足”这一问题,岚图采取了“原生电动架构”,不是在传统油车底盘上临时改改,而是从一开始就按照纯电的标准来设计,再加上配备了增程器。
这样一来,底盘空间的安排就更灵活了,可以放得下更大容量的电池和油箱。
现在岚图的混合动力车型,纯电行驶里程大概在360到410公里之间,综合续航还超过了1400公里。
平常上下班基本用不上油,就算周末出去转转,纯电也完全够用。有的人开玩笑说:“几年下来,提车时加的油都可能已经过期了。”
充电慢的问题也搞定啦。
岚图的“蓝海智混”技术里头,配备了5C超充,最高峰值功率能达到320千瓦,正常温度条件下,从20%充到80%只需12分钟——你说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有时候在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功夫,车就能再跑个三四百公里。
更牛的是,这车还搞了“全温域超充”,不管是热得发烫还是冷得厉害,充电速度基本上都不会打折扣。
之前岚图搞过一场测试,温度达到52度的烈日下,车子在太阳底下晒了整整15个小时,车内空调、冰箱还有插座都开着,结果用智能电池管理系统提前给电池预冷了35分钟,然后从20%充到80%的时间也不到13分钟,跟在常温情况下差不多一样快。
即便是在零下24度的冷得出奇的天气里,车子放了15个小时,预热了35分钟之后,充电的时间还能保持在大概13分钟左右。
要靠的就是这个智能温控系统了,它能根据外边的温度和车辆的使用情况,自动调节给电池散热或加温,确保电池一直处在最合适的充电温度范围里。无论是在北方的冬天还是南方的夏天,用车的人都不用再为充电问题烦恼啦。
3.
除了续航表现和充电便利,混动车的“额外配置”也变得越来越实用起来。
岚图的混动车还能提供6千瓦的交流V2L外放电功能,出去野营啥的,电火锅、投影仪、咖啡机一插就能用,比带发电机方便多了。
30千瓦的直流V2V反向充电挺实用的,路上遇到别的车没电了,还能当个“移动充电宝”帮忙救急。
最吸引人的还得是V2G这功能,能和电网实现双向交流——晚上谷电时充上电储存能量,白天峰电时再把电卖回去,虽然赚不到大钱,但也算是“靠车帮自己省点电费”,比单纯开车用起来实在方便多了。
在能耗表现和安全保障方面,现在的混动技术也不差,完全跟得上。
岚图的混动系统配备了六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城市里开的话,纯电模式就能搞定,既没有噪音,又完全不用油,吹空调听歌都毫不心疼;开高速时,发动机直驱会自动切换接入,动力充沛又省油,真是挺贴心的设计。
而且,它的发电效率挺不错的,1升油能产生3.7度电,比起主流车型高出大概5%,绝对算得上行业里的领先水平。
在安全性能上,岚图的测试可是相当“硬核”哈:同一块电池包,先进行针刺测试,然后还做了5米跌落实验,模拟电池短路后掉崖的极端场景,结果电池包既没有着火,也没有爆炸。
正凭借三维隔热墙、16层的物理防护,以及1500兆帕的潜艇级钢底护板,安全保障真正落实到了实在。
再回头考虑一下“混动是不是新能源的终极赢家”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已经逐渐明朗了——新能源市场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拼杀得,而是“谁更贴合需求”的比拼场。
纯电车凭着成本实在低、动力杠杠的,再加上智能化水平高,特别适合家里有充电桩、平时也不怎么跑长途的车主;燃油车嘛,充油方便、跑长远没得怕,特别合适常去偏远地方,又对充电不太有信心的用户。而混动车,就刚好弥补了两者的短板,满足了那些既不想放弃一方面,又不想妥协另一方的车友们的需求。
结语:
这些年来,无论是纯电、燃油还是混动,技术上都在不停互相学习、融合改进:纯电在延长续航和加快充电速度上做文章,燃油车则在降低油耗和提升智能方面努力,而混动车则在解决续航和充电的难题上不断突破。
没有哪种技术能全面适应所有场景,但凭借“既要又要”的优势,混动在市场里站稳了脚跟,从曾经的“混动爹”变成了现在的“香饽饽”。
未来它是不是能成为“最终赢家”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混动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落后技术”了。
它的逆转,实质上就是技术顺应用户需求的体现——只要有人不愿意在“省钱”和“便捷”之间做抉择,混动就一直有存在的意义。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用太在意“技术哪个更先进”,关键还是看“哪款车更合自己生活”。
毕竟买车可不是挑“阵营”的事儿,而是挑一个能跟自己日常生活相合的“伙伴”,这才是新能源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