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做智能汽车的,不管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大厂,好像都有点“技术恐慌”:参数一项比一项高,芯片算力一年一个台阶,连车灯能投屏、方向盘能收回去,都成了“内卷”的赛道。可这真的是用户想要的吗?咱们换个角度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才是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这次长安汽车发布“天枢智能”,不少人觉得和七年前讲的“北斗天枢计划”差不多,是不是又一轮噱头、又换了马甲再上市?但你要是仔细听了发布会内容,看了长安这几年的踏实路数,会发现他们似乎是在用行动回答另一个问题:智能化的尽头到底是什么?安全问题真该被摆回桌面正当中?
现在行业这些变化,大家也都能感受到。曾经讲智能汽车,顶多是联网、语音、OTA这点事。如今七年过去,大模型都装进车里了,智驾进城了,底盘都能搞到“数字定义”了。可这些进步到底给咱带来多大好处?而且最近几年关于智能驾驶安全的新闻越来越多,什么误判、什么“鬼探头”、什么辅助驾驶失控,甚至OTA搞坏了车机连召回都频繁见了。你如果是普通车主,看到这些,会不会问一嘴:这些花里胡哨,换来的是多一份安全感,还是多一份焦虑?
这一点,长安这回很不一样——整个发布会,安全两个字像时钟滴答一样反复强调。“智能化只做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听着像段子,其实背后隐含的逻辑简单粗暴,你花几十万买台车,不就是想出门放心点,回家别多担半点心?
智能化跑到2024年,怎么还回头老生常谈“安全”?是“倒退”吗?我倒觉得不是。技术谁都会做,可主动承认目前技术的不确定性、并且愿意把用户安全摆第一的,反而罕见。
你看发布会详细内容,长安这次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这三大板块捆绑成了一块,这不是为“功能全”而全,而是要让这些东西形成系统性闭环。特别是在安全层面,是要解决所有潜在“事故源”的责任分配——不是遇到问题再召回、再补丁,而是把问题当原点提前要警惕,提前预判。
有些人可能觉得,企业喊“安全优先”算不上什么新意,毕竟这也是每个车厂都会在PPT上写。但长安这回不是嘴上说说,比如感知这块,他们用的多传感器融合、视觉语言模型、百万公里实路训练,不是说实验室环境那点理论数据,而是真把日常场景几乎训练到大模型能第一时间预判。通俗点说,是真能被普通司机用出来的数据积累,走的是“土路”。
再比如算法,不玩“算力军备竞赛”,而是想着“怎么让算法思路像老司机”。你转个弯碰到车道垃圾、工地彩条布,普通方案要一顿瞎报警,但老司机知道先闪一把,没必要死板愣停。天枢智能正是朝“脑灵”这个方向动刀,不是光比芯片多少TOPS,而是看能不能让底层决策转成人的方法论。
底盘这块,长安从“轮子会说话”走到了“底盘会自救”。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甚至车爆胎时0.1秒修正路径,避免侧滑,那是真正给用户底气的技术底牌——不是你手能达到的地方,是机器帮你兜最后一层底儿。你说这样技术有没有必要?要真遇到紧急情况那就是救命的。
智能座舱也不再是车里变电视,得益于AI智能体One Agent,新一代座舱注重用户的健康和心理安全,零甲醛用料、负氧离子净化、主动防晕车系统,这是从头到尾地让“人在车里”变成一种信赖。你说这些设计不酷吗?酷,但关键在于,它们不是堆叠参数,不是新鲜花样,而是把“人-车-环境”的安全做到闭环。
有意思的是,天枢这套东西不是PPT,直接掏出就上了市面新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句话——“我们不是画饼,是马上把安全落地。”
但你要是用“技术参数”那一套去衡量长安的这次升级,可能觉得“不够炫”。可问题是,这样踏实的事,恰恰是这个行业正需要的。因为过去几年,智能化变成赛场以后,大家都在秀肌肉,有多少真的回头管消费者的“心里阴影面积”?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技术的最终归宿不是炫耀,而是责任。”
长安用五年来系统做这件事,是不是守旧?但你想想今天中国一地召回528万辆汽车,其中四成因为软件出错,这还不敲警钟?谁都知道,越是复杂系统,越容易出差错。此时却有人说,咱们不拿风险当副产品度量,而是把“让人安全到家”作为系统设计的根,难道这不是应有之义吗?
你说这是不是一出“央企作风”的稳健?也许。但长安想要塑造的,“不是智能汽车时代的跟跑者”,而是力争回到“规则制订者”的角色。简单说,别人争先炫酷到极致,长安全力兜好底线,把“保命”这件事玩到极致,“新央企,新安全”喊出来,不是空口号,而是自我定位。
智能化下半场,拼什么?你看这几年,大家都在涨参数、搞生态、比IP、连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都喊进来了。可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无非是“让人安全回家”。你的自动驾驶、你的AI助手、你的底盘护盾,撑不起这个底层命题,一切精彩都是自嗨。
这时候再看长安“天枢智能”,是不是智能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有些公司靠“推演未来”去吸引流量,有些公司用“技术秀场”打造话题,但是长期来看,能让用户安心的,肯定不是高空走钢丝,而是踏踏实实把风险守住了。这年头最稀缺的,可能不是超配参数,而是责任感。
当然,长安全力攻智能安全,并不代表就要回避创新。你能看到,他们在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些事上也有提前布局。但他们更愿意告诉你:“要在天马行空前,先把大地踩实。”
最后我想说一句,其实车市“卷”到今天,谁还相信“惊喜”?你十件新潮东西都不如一条命管用。长安的“新惊喜”,不是看上去有多炫,而是把守底线的工作做到极致。
真正的智能,不是让人惊掉下巴,而是在关键时刻让你不用回头担心爱的人。你让车和技术主动分担“不确定性”,这才是智能化2.0时代该有的“老实人智慧”。这事,如果不是长安,谁能踏实地做出来?谁敢花这么大力气把“责任”也产品化?这里面的故事,其实还只是开始。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