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

日产在中国:从汽车坟墓到改革先锋的背后故事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1985年,海南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大奇观:一片面积不大的岛屿却几乎成了日本汽车的“坟墓”。数万辆日产汽车堵在港口,无处安放。曾经被认定为是“全球化先锋”的日产汽车,怎么会在中国市场遭遇这样的挫败?从“枭雄式”探路到深耕40年,日产经历了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更关键的是,这些故事,与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你试图从一段企业史中看到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和文化交锋的影子,那日产汽车40年的中国历程一定是你不容错过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从海南的汽车风暴谈起,一点点还原日产汽车在中国经过的蜿蜒曲折。当命运的大门在它面前一次次打开又关闭,它又是如何化危为机,把这片陌生的土地变成了最重要的市场?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当年的海南故事,堪称一出看似繁盛、实则危机四伏的热闹剧。中国开始大量进口汽车,作为全球性汽车巨头的日产得以趁势,将大量日产Datsun卡车和豪华公爵车出口到海南。短短半年时间,日产在中国销售了数万辆汽车,数字之猛让人瞪目结舌;而另这些汽车却因为海南岛的“走私风云”变成了冷冰冰的库存货。

到底发生了什么?1984年,海南凭借“经济特区”的身份,掀起了一场狂热的汽车引进大潮。这场“进口繁荣”根本没有与市场需求对接,而更多成了地方政府追逐利益的工具。一时间,日产、丰田等大量日本车涌入海南港口,但又无处流通。这是一场泡沫化的“汽车奇观”,更是日产汽车初次触碰中国市场的一场噩梦。到1985年,海南69万辆汽车中,有40%无人认领,它们静静堆积在港口仓库,等待处置。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这不仅让日产损失惨重,还让整个日本汽车业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被称为“汽车坟墓”的海南,究竟给日产带来的是永久的伤痛,还是一场涅槃考验?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日产更早年的“国际化基因”说起。这家成立于1933年的日本汽车制造公司,凭借大胆而独特的战略,在短时间内杀出了一条生路。从最初出口Datsun车型到东南亚到跻身美国、欧洲市场,日产展现了它野心勃勃的一面。1970年代起,日产更是在出口的基础上,把工厂直接修到了北美和英国。这种把工厂带到消费者家门口的做法,让日产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竞争力。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中国并不是日产“走出去”的优先选择对象。从1970年代日产首次将公爵轿车出口到中国,到1980年代海南汽车事件,日产在中国的困境并不仅仅源于速度过快、分寸不当,它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备好“本土化方案”。

相比欧美市场的规则明确,中国仍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尤其改革开放之初,法规、政策、消费者习惯都尚在摸索之中,对于“进场”的跨国巨头来说这简直是一趟九死一生的赌局。正如日产前任高管志贺俊之感慨的那样:“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教科书可以告诉我们该怎么和中国打交道。”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尽管尝试了像“技贸结合”这样中国官方喜欢的合作模式,也收获了一汽、东风两大中方伙伴的兴趣,日产汽车还是因经济和战略上的两头掣肘,不断错失进入核心市场的好机会。甚至,这种脱节让它在中国市场一度被边缘化。

中国消费者开始买大众、本田时,日产却在寻找如何解决自产卡车的技术转让问题。错过先机的尴尬,或许比销售落后更让日产难以释怀。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1980年代末,日产汽车的市场表现平淡中夹杂着无奈。海南汽车事件过后,中国迅速提高对整车进口的关税,并针对汽车行业限制外资单纯依靠“出口”获取利益。尽管日产和丰田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政策寒意,但两者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丰田主动把资源投入到中日汽车战略研究,并试图通过政策分析帮助自己破局,而日产却因为日本经济泡沫崩盘和本土问题频繁,一再在中国项目中“慢半拍”。

其间,有两则故事颇引人深思。一则是1986年日产与二汽的洽谈,由于当时日元升值后日产内部资金遭遇紧张,导致双方合作无疾而终。另一则是郑州日产的起步。在这一国企合作项目中,日产选择走技术转让的小步慢跑路线,而没能像一汽大众那样迅速实现大规模、本地化量产。这种“试探性”的合作方式,虽然为日产在中国留下了一些基础,但也让它失去了成为市场主力的最好时机。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你能想象到吗?就在中国市场讨论“国产”时,欧美市场上日产早已在用现代化工厂和设计公司打响品牌。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日产汽车全球版图中一直处于“低优先级”,这直接导致日产在90年代错失了一波合资潮。

一片低谷中,日产还有机会吗?或者说,机会来自哪里?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市场机遇逐渐打开。日产与东风重新联系后,终于抓住了被奉为经典的“合资机缘”。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有意思的是,日产与东风的合作看似一次纯粹商业行为,实则是两国经济发展的深度碰撞。当日本汽车制造技术在中国发挥了创造性作用,双方合作迅速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2003年的东风-日产合资项目,被业内称为“中外合作史上少有的深度产业融合”。日产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将全球运营经验直接教给东风。

而志贺俊之这位老朋友的回归也让这一切更有戏剧性:他将东风称为“命定的伙伴”。历史仿佛开了个圈,这场合资背后不仅仅是日产的好学,更是对中国市场适应力的不断重塑和提升。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从建立合资工厂到真正在本地化竞争中站稳,日产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入场晚、竞品多加上本土制造环节尚在磨合,日产在2000年代中期的市场存在感并不强。加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让汽车行业集体承压,日产如何在中国市场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成为它下一个重要考验。

更大的问题是,这种合资模式带来的短期效应如何变成长期红利。当丰田快速导入新能源车型时,日产却依旧在尝试通过SUV完成翻盘。时间依旧站在竞争对手这边,而不是日产。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日产汽车跨越40年的中国路,不是傲人成绩单,而是一本“试验手册”。从海南仓储危机到郑州日产小步快跑,从豪华进军失败到艰难合资,中国市场像一面流动的镜子,它映照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得失,更投影了中日经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合作与碰撞。

对日产而言,它并非“先驱”者,却是“实践家”;对中国汽车行业而言,日产像一个“镜头外”的观察者,为我们提供着另一种成长故事的参照。

日产在华40年:从落寞起步到合资突破的蜿蜒发展史-有驾

40年过去了,你对日本汽车品牌的印象是什么?面对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巨头,日产还能在中国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吗?更进一步问,有多少跨国车企始终在只做“输出方”,却全然忽视怎么和市场共创生机?或许这才是日产在中国发展的关键启示。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