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炸了锅,2025年4月的上海车展成了一场"技术换血"的现场直播。
上汽大众官宣将在旗下全新电动车型上搭载国产智驾公司Momenta的技术方案,首批合作车型计划2026年落地欧洲市场。
更让人意外的是,丰田、本田、通用这些在汽车圈混了几十年的老牌合资车企,也在同一时间被曝正在紧锣密鼓地与Momenta洽谈深度合作——一汽丰田、本田中国、通用别克、凯迪拉克、上汽奥迪和智己汽车等六大品牌都先后宣布了战略合作。
说起来有点讽刺,十多年前这些合资车企还在嘲笑国产车"只会抄外观",五年前连新势力造车都被他们看不起,怎么现在反倒是Momenta这种成立不足十年的中国公司成了他们眼里的"香饽饽"?
时间拨回2025年4月24到29日,上海车展的会场里上演了一场大戏。
上汽大众首次宣布与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将全面搭载双方联合打造的最新量产辅助驾驶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Momenta的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技术。
这个消息的分量有多重?要知道上汽大众之前长期与博世、大陆这样的百年供应商合作,现在突然转向国产公司,这不是小事儿。
同期的车展上,一汽丰田、本田中国、通用别克、凯迪拉克、上汽奥迪和智己也相继宣布与Momenta的合作,场面堪称"大车企集体投票"。
有意思的是,这些合作看似突然,实际上早有预兆。
Momenta从2024年就已经拿下了上汽、比亚迪两大国产巨头的订单,业绩增长得很快。
到了2025年上半年,广汽等车企也纷纷主动找上门。
但和大众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上汽大众)的合作,这确实是头一遭,也正是因为这一步,才让Momenta从"国产智驾供应商"的身份彻底升级成了"全球车企智驾首选"。
当合资车的老大哥们开始低眉顺眼地找国产公司合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技术这东西,没有"洋为中用"或"国为洋用",只有谁的方案更靠谱、更先进、更能帮车企快速落地。
为什么是Momenta而不是其他?这就要说到它的核心竞争力了。
Momenta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曹旭东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派,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前在微软研究院做科学家,后来在SenseTime担任研发执行董事。
说白了,就是那种"学霸科学家"类型的创业者,手底下聚集了一帮MIT、清华出身的硬核算法工程师。
这样的配置决定了Momenta从一开始就走的是"算法至上"的路线,而不是盲目堆硬件、比配置的歪路。
Momenta的发展史也是相当务实的。
从2016年创立到现在,这家公司没有哪一刻想过要造车或卖车,一直聚焦于做好一件事——开发世界级的智驾算法。
到了2025年4月的时候,Momenta已经积累了与全球顶级车企的合作经验,累计合作的量产车型超过130款,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从2022年刚开始量产部署的1款车,到2023年的8款,再到2024年的26款,增长趋势堪称疯狂,这反映出整个行业对Momenta技术的高度认可。
更值得注意的是,Momenta的客户名单读起来就像是在念"全球车企前十强排行榜"。
合资、自主、新势力,都有。通用、丰田、本田、奔驰、奥迪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小鹏、比亚迪、理想这样的新势力,甚至连过去对国产软件不太信任的上汽、广汽这些老牌车企都成了Momenta的铁杆客户。
这说明什么?说明技术好就是好,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品牌溢价,只看实际效果。
合资车企之所以开始"倒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Momenta的技术方案比他们之前的选择更先进、更快速、更具成本优势。
第一部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Momenta能被合资车企"集体争抢",不是运气好,而是它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和客户认可说话。
这家2016年才成立的公司,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算法创业公司,逐步成长成了全球智驾供应链里无法绕过的关键环节。
第二部分:Momenta的"杀手锏"到底是啥?不是硬件堆料,而是这套"最强大脑"
要理解为什么合资车企会放弃长期合作的博世、大陆这些欧洲老牌供应商,转而拥抱Momenta,就得先明白Momenta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很多人可能会想,肯定是因为Momenta的硬件配置更好、芯片更先进、成本更低这类原因。
但实际上,Momenta的"杀手锏"根本不在硬件层面,而在于它的算法架构——一套叫"端到端飞轮大模型"的技术方案。
要解释这套技术的牛逼之处,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传统的智驾方案是怎么做的。
过去,特斯拉的Autopilot、Mobileye的EyeQ芯片这些方案,工作原理其实很"笨"——工程师需要提前标注海量的路况数据,告诉系统什么样的场景下应该怎么反应,什么时候遇到红绿灯应该停车,车道线有多宽等等这些细节。
系统就像一个被迫背书的学生,把这些规则死死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在真实路况中机械地执行。
问题是,现实中的路况比任何数据库都更复杂——突然从路边窜出来的外卖电动车、临时施工改道、暴雨天模糊掉的车道线、各种你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这些用预设规则是绝对应付不了的。
所以你经常看到某些系统在某些特殊场景下就"罢工"了,要么识别错误,要么反应迟钝。
Momenta的做法完全不同。
Momenta的"飞轮式"算法更像是在培养一个"会自己学习的智能大脑",而不是简单地往脑子里装规则。
这套系统通过部署在量产车上的摄像头和雷达,实时收集真实驾驶中的各种数据——用户在遇到加塞车时怎么反应的、在拥堵路况下怎样平稳通过的、在复杂交叉口怎样做决策的,所有这些都被持续记录下来。
然后Momenta的AI团队把这些数据反复喂给神经网络模型,让模型自己去学习、优化、迭代——一遍遍地从失败中学习,从数据中总结规律。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是这套系统能够自动发现人类可能永远想不到的规律,能够在面对新场景时有应对能力,能够随着数据的增加而不断升级自己的"智商"。
从数据层面看,Momenta坚持的"双飞轮"战略正是这个逻辑的完美体现。
一条飞轮是通过量产L2级辅助驾驶(也就是Mpilot)持续收集海量真实驾驶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用来训练L4级完全无人驾驶(也就是Momenta Driving)的算法。
另一条飞轮是L4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赋能和提升量产车的智能化水平。
这样的双循环设计,让Momenta既能从市场获得持续的数据流,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真正形成了一个"越用越聪明"的系统。
到底有多聪明呢?看一组数据就知道。
Momenta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这个赛道上,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行业最高水平,远超第二名对手。
这个成绩不是靠砸钱买来的,而是靠技术实力赢出来的。
2024年底,城市NOA实现了广泛普及,搭载Momenta方案的车型在城市拥堵路段的表现,已经被普遍认为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这样的行业标杆——自动变道更丝滑、应对加塞更从容、整体驾驶体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Momenta还做了另一件很聪明的事,就是把这套先进的算法模块化、工具化。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车企不需要从头自己研发智驾系统,只需要把自己车型的基本参数——车长、轴距、动力系统、传感器配置等信息输入到Momenta的系统里,经过一个相对短的适配周期,就能快速推出搭载高阶智驾的新车。
这个周期有多快?按照已公开的信息,最快只需要18个月,对比传统方案动辄3到5年的研发周期,这已经是一个量级的差别。
对车企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快地推出有竞争力的智驾车型,抢占市场,回本投资。
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高端智驾功能不再是天价选装,而是越来越容易在中端车型上看到。
从2021年开始,Momenta就已经获得了全球顶级投资者的认可。
那一年完成的C轮融资,总额高达10亿美元,由上汽集团、丰田、博世、通用这些公司领投或跟投。
这不是简单的融资,这是全球汽车产业链重量级玩家对Momenta技术方向和商业前景的集体投票。
他们为什么敢这么重金押注?因为他们看得清楚,Momenta掌握的不是过时的技术,而是未来智驾的主要技术方向。
从技术堆积来看,Momenta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专利堡垒。
虽然具体的最新数据仍在持续更新,但这家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储备已经成为其与竞争对手的重要区隔。
更重要的是,Momenta不仅拥有专利,还拥有大量的行业数据和实战经验,这是任何专利都买不到的资产。
当你已经在全球数百万台车上积累了真实驾驶数据,当你的算法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复杂路况上经过了无数次的验证和迭代,再想超越你就太难了。
第三部分:为什么是现在?合资车的"焦虑",成了Momenta的"机会窗口"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既然Momenta这么牛,为什么合资车企不是在2022年、2023年就开始与它合作,偏偏要等到2025年?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指向了这个故事背后更深层的产业逻辑。
答案就是:2025年,是合资车企对Momenta的需求最迫切、最真实的时刻。
先看大环境。
这几年,智能驾驶技术在消费者端的热度一直在快速上升。
2024年的时候,已经有一大批新车刚上市就配备了城市级别的高阶智驾功能,用户对于这类功能的需求从"锦上添花"快速升级成了"标配期望"。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在买新车时,已经把"有没有高阶智驾"当成和"是否配备大屏"一样的标准配置来看待。
如果你的车只能导航、只能刹车,根本卖不动。
但合资车企呢?他们过去靠着百年品牌的光环和国内市场的第一盘棋,用着十几年前开发的智驾系统——大众的IQ.DRIVE系统被用户吐槽"反应像老头开车",丰田的TSS辅助驾驶连自动泊车都做不利索,本田的Honda Sensing更是被戏称"只能防追尾"。
这些系统放在十年前还能看看,但现在比起国产新势力早就搭载的城市NOA、无图智驾导航,简直就是在用老年机和智能手机比功能。
消费者看得很清楚,合资车企的智驾技术已经严重落伍了。
合资车企意识到这一点也有一段时间了,问题是他们该怎么办?自己从头研发?这对于年纪大、组织结构复杂、对AI算法知之甚少的传统车企来说,根本是不现实的。
欧洲、日本的那些老工程师都是从机械时代熬过来的,对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数据驱动这套新逻辑,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就不适应。
培养一支能够独立开发高阶智驾系统的团队,不说要花多少钱,至少要花五年以上的时间,而市场等不了这么久。
那就找现成的供应商吧。
找谁?传统的博世、大陆?问题是这些企业自己也在转型,他们的新一代智驾方案研发速度不快,更重要的是价格涨得很凶——Mobileye的新芯片授权费已经上升到了让车企不得不仔细掂量成本效益的水平。
而且,从研发到量产落地也要三到五年,根本跟不上中国市场快速迭代的节奏。
找华为、地平线?这些公司确实技术不错,但他们自己也忙着给自主品牌供货,档期很紧。
就在合资车企一筹莫展的时候,Momenta正好从量产端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成绩单。
通过与上汽、比亚迪这样的"卷王"车企的合作,Momenta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经验。
它既深刻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又拥有国际级的算法团队,还能提供相对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最关键的是,Momenta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技术方案能够快速落地,能够真实地改善用户体验,而不是停留在PPT上的承诺。
合资车企算了一笔账:与Momenta合作,不仅硬件成本相比欧美方案能降低一些,而且研发周期能缩短近一半,最重要的是能借用Momenta在中国市场的数据和经验积累,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高阶智驾车型。
这对于在中国市场遭遇严重利润压缩的合资车企来说,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所以从2025年开始,这些车企开始主动示好,纷纷与Moment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值得注意。
2025年初,Momenta还宣布了与Uber的战略合作,计划在国际市场推出Robotaxi服务,首批车型预计在2026年在欧洲展开试运营。
这个合作的意义是什么?意味着Momenta的技术已经获得了全球最大出行平台之一的认可,能够支撑国际级别的无人驾驶运营。
合资车企看到这一步,更加确信了Momenta的前景,更加坚定了与之合作的决心。
说到底,2025年合资车与Momenta的"集体示好",反映的是全球汽车产业链在新能源、智能化浪潮中的大洗牌。
那些曾经凭借百年工业基础和品牌优势躺赚的车企,现在不得不低眉顺眼地去寻找最新的、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供应商。
而那些在新时代崭露头角的科技公司,凭借对数据、对算法、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反过来成为了传统巨头的合作伙伴。
这就是新时代的"技术换血"。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Momenta这波操作火了之后,网络评论区直接变成了"大型讨论现场",各种问题和疑虑都冒了出来。
咱们挑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一一来看。
有人问:Momenta会不会像某些国产供应商一样,火了以后就开始飘,后续服务跟不上,最后把合资车企给坑了?
这个疑虑其实是有根据的,历史上确实有过国产供应商因为发展太快而失控的案例。
但Momenta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Momenta与车企签署的合作协议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建立了持续的迭代和优化机制——差不多每个季度都会推送新的功能和改进。
其次,参与投资Momenta的都是业界顶级的机构和车企,丰田、博世、通用这样的公司肯定会在合同里写得死死的,交付标准、售后条款、技术支持,各种都有明确规定。
这些大企业不会给Momenta"飘"的机会,也不会容忍任何不专业的地方。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合资车企反而可能比自主品牌对供应商的监督更严格。
还有人问:合资车用了国产智驾方案,会不会影响用户体验?Momenta的算法真的不如原汁原味的欧美方案?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市场回答了。从2024年开始,搭载Momenta城市NOA方案的国产车型——比如比亚迪汉的城市NOA、小鹏P7i的全场景智驾,在城市拥堵路段的表现已经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很多人说比特斯拉Model 3还要更聪明、更稳定。
而合资车企本身在底盘、隔音、品控等方面有天生的优势,如果再加上Momenta这套"最强大脑",体验只会更好。
大众的工程师和丰田的工程师相信这一点,消费者最终也会用脚投票——如果真的好用,就会买;如果不好用,合资品牌那点溢价也救不了。
第三个常见的问题是:Momenta未来会不会被更大的公司收购?技术会不会受限?
这个问题戳到了一些人的敏感处。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司坚持独立发展,不会因为短期的高估值而出卖自己。
从融资背景看,Momenta身后站着上汽、丰田、博世、通用这样的重量级投资者,这些公司既是Momenta的股东,也是Momenta的客户,他们的利益与Momenta的独立发展是一致的。
如果某个大公司想要收购Momenta,面对的不仅是创始人,还要面对这些业界巨头的博弈,难度肯定很高。
而且,Momenta的价值主要在于人才和知识产权,这些是最容易流失的资产,一旦公司被纳入某个大集团,那些顶尖的算法工程师可能就会选择离开,技术就会被稀释。
所以从保护自身价值的角度,Momenta保持独立反而是最聪明的选择。
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Momenta的"飞轮"模式能否持续?数据积累会不会遇到天花板?
这个问题触及了Momenta模式的核心假设。说白了,Momenta赌的是数据越来越多、模型越来越强这个逻辑能够无限持续。
但现实是,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和数据的积累,边际收益是会递减的——初期数据增长带来的性能提升可能是指数级的,但到了一定阶段,可能就只是线性增长甚至更缓。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Momenta还远远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中国智驾市场才刚刚开启大规模商业化,欧洲、美国市场还在探索阶段,全球市场的潜力还大得很。
而且,Momenta还在同步推进Robotaxi这样的L4级无人驾驶,这个赛道对数据、对算法的需求又是另一个数量级。
所以至少在可见的未来五年内,Momenta不太可能遇到天花板。
结语:Momenta给国产智驾"打了样"——技术硬才是真的硬!
从2016年的一个创业项目,到2025年成为全球车企争相合作的智驾供应商,Momenta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转变。
这个故事本身就说明了一件事:在智能驾驶这条新赛道上,过去那种"洋品牌=高端"、"国产=低端"的刻板认知已经彻底过时了。
现在比的就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迭代更快、谁能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国籍和品牌历史已经不重要了。
回顾这个故事的逻辑链条,其实很清晰。
Momenta之所以能获得合资车企的青睐,不是因为它做了什么营销的花活,而是因为它用事实说话——真实的数据成绩单、真实的客户认可、真实的技术实力。
从2024年开始,Momenta在城市NOA市场的占有率就已经遥遥领先,这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数百万辆车的实际运行数据和用户反馈堆出来的。
对于国产智驾行业来说,Momenta其实就像一个"样板"。
它证明了一家中国的科技公司,通过专注于核心技术、积累真实的市场数据、不断迭代和优化,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国际一流水平。
这对于整个行业的自信心建设有重要意义——我们不需要妄自尊大,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只需要把技术做好,把产品做实,市场和用户自然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展望未来,这场"技术换血"才刚刚开始。
2026年,上汽大众和一汽丰田搭载Momenta方案的新车就将陆续推向欧洲市场,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点——让我们看到国产智驾技术到底能不能在全球最挑剔的消费者面前经受得住检验。
与此同时,Momenta还在推进Robotaxi的商业化,预计2025年底就会有首批无人驾驶出租车进入试运营阶段,这又是另一个量级的技术突破。
最后,给各位读者一个思考题:如果让你选一辆配备高阶智驾的车,你会选传统合资品牌(比如搭载Momenta方案的上汽大众丰田),还是自主新势力(比如小鹏、华为合作的品牌)?
在智驾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平权的时代,这个选择可能会越来越难,因为大家的技术差异在缩小。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意味着你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好的智驾体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是好事,意味着真正的竞争正在从"谁的品牌更老"转向"谁的技术更强"。
在这个新时代里,国产智驾已经不再是"追赶者",而是真正成为了"领跑者"的角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