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起来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那就是曾经很多人心目中的“梦想之车”——奥迪A4L,价格居然大跳水了。
在一些地方,裸车价已经跌到了19万出头,优惠算下来有9万多。
这个价格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第二反应就是“这车到底怎么了?”。
按理说,豪华品牌的中型轿车卖到这个价,应该是抢着买才对,可现实情况却有点尴尬,奥迪A4L的销量并没有因为降价而一飞冲天,六月份也就卖了七千多台。
这和它前些年每个月随随便便就能卖一万多台的辉煌时期比起来,确实是差了不少。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我们消费者变了,还是奥迪这台车跟不上时代了?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说实话,奥迪A4L这台车本身的产品力,要是放在五年前,那绝对是同级别里的佼佼者。
咱们先看看它的硬件条件。
车子尺寸不小,长宽高分别是4858毫米、1847毫米、1439毫米,特别是那个2908毫米的轴距,保证了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子坐进去也不会觉得憋屈。
这对于咱们中国家庭来说,空间大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点。
而且,奥迪作为豪华品牌,在做工用料和乘坐舒适性上,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车里的座椅设计得很贴合身体,用真皮包裹,软硬度刚刚好,开长途不容易累。
底盘的调校也是奥-迪的看家本领,过个坑坑洼洼的路面,处理得干净利落,不会有多余的晃动,车里的隔音也做得不错,关上窗户就是一个很安静的空间。
这些都是它作为一台豪华品牌轿车应该有的素质,它也确实做到了。
再说说开起来的感觉。
奥迪A4L全系都用的是一台2.0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分成高低功率两个版本,动力储备是完全足够的,不管是市区里起步还是高速上超车,都很有信心。
配上那个7挡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换挡速度快,逻辑也很聪明。
前后悬架都是五连杆独立悬架,这在同级别里算是很高的配置了,保证了车子在转弯时的支撑性和稳定性。
可以说,从纯粹的驾驶和乘坐角度来看,奥-迪A4L依然是一台非常优秀的德系车,它的机械素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但是”这两个字上。
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那个光靠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就能包打天下的时代了。
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这些传统的海外大厂都有些措手不及。
你看现在市面上二十万左右的国产车,像比亚迪汉、小米SU7、问界S7这些,它们给消费者的东西,和奥迪A4L完全是两个维度的。
首先就是外观和内饰的设计。
奥迪A4L的设计语言,说好听点是经典、成熟,说直白点就是有点跟不上潮流了。
它的样子太像缩小版的奥迪A6L,虽然也用了一些蜂窝中网、运动套件来凸显年轻,但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偏向于商务和稳重。
这套设计放在十年前,大家会觉得很大气,但现在,年轻人更喜欢的是那种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造型。
你再看它的内饰,一个悬浮式的中控屏,加上传统的T字形布局,虽然做工用料很好,但设计感上已经被国产车甩开了一大截。
人家现在都是几块大屏幕连在一起,车里几乎看不到实体按键,语音助手能帮你控制车里的一切,那种科技氛围是奥迪A4L给不了的。
更要命的是配置。
这可能是奥迪A4L现在最大的短板。
咱们老百姓买车,都讲究一个性价比,花同样的钱,当然希望得到的东西越多越好。
可奥迪A4L的配置给得实在是有点“抠门”。
一台落地价超过二十万的豪华品牌车,全系居然只有6个安全气囊,像360度全景影像、自适应巡航这些现在十五万国产车都快普及的功能,在它身上竟然要买到最顶配的车型才有。
这就让消费者心里很不平衡了。
我花二十多万,买到的只是一个奥迪的牌子和不错的驾驶感受,但日常用车最常用到的那些便利性、科技性配置,却几乎都没有。
而我用同样甚至更少的钱,去买一台国产品牌的车,可能连座椅通风加热按摩、高级音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都配齐了。
这笔账,大家心里都算得清楚。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很明朗了。
奥迪A4L的困境,其实是整个传统燃油豪华品牌面对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它们固守着自己在机械层面的优势,却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变化。
汽车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一个“第三生活空间”。
大家对车里的那块屏幕、那个语音助手的依赖,甚至超过了对发动机马力大小的关注。
奥迪A4L现在的大幅降价,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救。
它是在用品牌过去积累的声望和现在价格上的巨大优惠,来换取市场份额,来和那些配置高得眼花缭乱的国产新势力们竞争。
它在赌,赌大家对“四个圈”这个标志还有多少情怀。
对于那些真心喜欢德系车驾驶质感,对车内花里胡哨的科技配置不感冒的消费者来说,现在这个价格的奥迪A4L,确实有不小的吸引力。
但对于大多数越来越理性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当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需要靠“骨折价”才能维持销量时,它的品牌光环其实也就在慢慢褪去了。
大家会开始思考,我到底是在为产品买单,还是在为那个车标买单?
而当国产车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证明自己同样优秀,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时,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越来越清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