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公里实测后,这位小米SU7车主在高速服务区的举动,让一群奔驰宝马车主围观不散

2万公里实测后,这位小米SU7车主在高速服务区的举动,让一群奔驰宝马车主围观不散

上个月在京沪高速某服务区,我开着小米SU7 Max停在充电区。21分钟,从10%充到80%,270kW的功率显示让旁边几台燃油车主都凑过来看。一个开奔驰E级的哥们直接问:“这玩意儿真能跑700公里?”我笑了笑,“CLTC标的700,实际嘛…”然后掏出手机给他看这半年的行车记录。2万公里下来,这台车确实给了我不少意外。

充电这事儿,门道挺深

800V高压平台听起来玄乎,用起来是真香。但前提是你得找对桩。

小米自家的超充桩,从10%到80%基本控制在20分钟出头。我专门掐过表,最快一次19分钟,最慢也就23分钟。功率曲线爬升挺快,前15分钟基本能稳在250kW以上。

第三方桩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上次在特来电的桩上充,400V的老桩,一个小时才充了40%。当时心里那个着急,旁边Tesla车主还在那儿偷笑。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800V不光是充电快,开起来电机的响应也不一样。踩电门的瞬间,推背感来得特别直接,没有那种“酝酿”的过程。估计跟那台自研的V8s电机有关系,21000转的最高转速确实不是盖的。

智驾系统,期望值别太高

硬件配置确实豪华,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英伟达Orin芯片,该有的都有。但软件这块,还得慢慢打磨。

高速NOA基本够用,变道时机把握得还行,跟车距离也比较稳。不过遇到施工路段,偶尔会有点懵圈,需要人工干预。有一次在二环路上,前方有个锥桶,系统愣是没识别出来,差点撞上去。

城市NOA到现在还是个PPT功能,虽然硬件都准备好了,但软件算法还在“努力开发中”。这点确实有些画饼的嫌疑。

自动泊车倒是挺实用,一般的停车位都能应付。但那种特别紧的车位,成功率就看运气了。有时候一把进,有时候来回折腾半天还得自己上。

续航表现,冬天是硬伤

CLTC的700公里续航,夏天能跑到550左右,达成率七八成的样子。这个成绩在同级别里不算突出,但也不拖后腿。

冬天就比较惨了。零下10度开暖风,续航直接对半砍,也就300多公里。好在电池预加热做得不错,低温性能比一些竞品要好一些。

市区正常开,大概14度电百公里。高速定速巡航,能耗会上升到16-17度电。开运动模式的话,那就别指望省电了,20度电往上走。

21寸的轮毂确实漂亮,但对续航影响也挺明显。跟19寸的比,高速能多费30公里左右的续航。这就是颜值税,认了。

车机生态,小米的优势

2万公里实测后,这位小米SU7车主在高速服务区的举动,让一群奔驰宝马车主围观不散-有驾

澎湃OS用起来挺顺手,特别是跟小米生态的联动。在家用手机导航,上车后无缝接力,这种体验确实加分。家里的米家设备也能在车上控制,空调、扫地机器人什么的,远程操作挺方便。

初期版本bug不少,蓝牙偶尔断连,应用闪退也时有发生。不过小米的OTA更新挺勤快,基本每个月都有新功能推送,体验在持续改善。

语音识别做得不错,“小爱同学”反应挺快,连续对话也比较自然。就是有时候会误触发,突然来一句“您好,我是小爱同学”,挺尴尬的。

底盘调校,英式风味

跟Prodrive合作调校的底盘,确实有两把刷子。过弯支撑到位,高速稳定性也不错。CDC阻尼可调,舒适模式适合日常代步,运动模式适合激烈驾驶。

就是运动模式下过减速带有点硬,后排乘客偶尔会抱怨。这可能是英式调校的特色,追求操控性会牺牲一些舒适性。

空气悬架的调节范围挺大,可以升降50mm。通过一些小的坑洼路面时,适当升高车身还是有用的。不过升高后限速80km/h,这点要注意。

用车成本,有喜有忧

保险费用比预想的要高一些,毕竟新车型,保险公司的定价比较保守。首年全险下来大概8000多,比同价位的BBA稍微贵一点。

充电成本倒是很友好,特别是在家充电,0.5元一度电,百公里也就7-8块钱。即使在外面快充,成本也就是燃油车的三分之一左右。

保养方面,小米承诺首任车主三电终身质保,但有个前提条件,每年行驶里程不能超过2万公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条件不算苛刻。

最大的问题还是售后网点太少。小故障还好,遇到需要维修的情况,可能要跑很远才能找到服务中心。这对于非一线城市的用户来说确实不太友好。

半年总结

2万公里跑下来,小米SU7确实有诚意,技术含量也够。800V快充、自研电机、智能座舱,该有的亮点都有。但作为新品牌的首款车型,一些细节还需要时间打磨。

如果你喜欢尝鲜,对新技术感兴趣,这台车值得考虑。但如果追求省心,可能传统品牌更合适一些。

汽车市场从来都是用脚投票,小米能走多远,时间会给出答案。至少目前来看,这个开头还算不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