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捕捉器成燃油车噩梦,摘口罩无望,车主苦不堪言

最近,很多开燃油车的朋友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就是感觉自己的新车开起来总有点不得劲。

动力好像没那么足了,油耗计上的数字肉眼可见地往上涨,感觉加油站成了第二个家,有时候仪表盘上还会冷不丁地亮起一个让人心里发毛的故障灯。

如果你遇到了这些情况,那很可能不是你的车出了什么大毛病,而是你被一个叫“颗粒捕捉器”的东西给“拿捏”了。

颗粒捕捉器成燃油车噩梦,摘口罩无望,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这玩意儿,就像一个被强制戴在汽车排气管上的“口罩”,本意是为环保做贡献,结果却成了无数车主一个甩不掉的麻烦,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上万元的维修代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咱们国家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说起。

为了让我们呼吸的空气更清新,国家推出了号称“史上最严”的国六B排放标准。

这个标准里有一项硬性指标,就是对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要求比之前的国五标准降低整整百分之三十三。

这就好比学校考试,以前六十分及格,现在一下子提高到了八十分,难度陡然增加。

面对这道难题,汽车厂家们就得想办法让自己的产品达标。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是踏踏实实搞研发,从发动机的根本技术入手,改进燃烧方式,让汽油在发动机里烧得更充分、更干净,从源头上就减少脏东西的产生。

这条路无疑是最好的,但也是最难的,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亿的研发费用。

颗粒捕捉器成燃油车噩梦,摘口罩无望,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另一条路就显得“取巧”多了,那就是在排气管上加一个过滤装置,也就是我们说的颗粒捕捉器。

它的原理很简单,就像我们戴的口罩能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一样,它用一个陶瓷滤芯把尾气里的那些细小颗粒物给拦截下来,这样排出去的尾气自然就干净达标了。

这条路的成本,据说比重新研发一款清洁发动机要低上七成。

面对成本和时间的压力,很多汽车厂家,尤其是一些合资大品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条路。

他们觉得,反正加个装置就能通过考试,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这个装置以后会不会给车主带来麻烦,那就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了。

这里面甚至还有些让人觉得挺冤枉的情况,比如丰田和马自达的一些自然吸气发动机,本身技术就做得很好,燃烧效率非常高,就算不装颗粒捕捉器,也能勉强达到国六B的标准。

但政策是“一刀切”的,不管你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得统一戴上这个“口罩”,这让一些本来技术过硬的车型也跟着吃了亏。

问题就出在这个“口罩”上。

它虽然能把颗粒物拦下来,但它自身的容量是有限的,拦下的脏东西多了,就会把它堵住。

颗粒捕捉器成燃油车噩梦,摘口罩无望,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堵住了,汽车的排气就不顺畅,就像人戴着一个被灰尘糊满了的口罩呼吸一样,能舒服吗?

车子自然就会出现动力下降、油耗飙升的问题。

为了解决堵塞问题,工程师们设计了一套“再生”程序,也就是通过提高排气温度,把捕捉器里拦截下来的颗粒物给烧掉,从而恢复它的过滤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排气温度达到六百摄氏度左右才行。

然而,一些车企在设计上却犯了让人匪夷所思的错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众探岳等车型,它的工程师竟然把颗粒捕捉器安装在了三元催化器的后面,离发动机比较远。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先经过了三元催化器,温度已经降下来一部分了,等到达颗粒捕捉器的时候,温度往往达不到“再生”所需的六百摄氏度,尤其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的低速路况下,温度可能连四百摄氏度都不到。

这就好比你想用火把一块湿木头点着,结果你用的只是个打火机的小火苗,根本点不着。

于是,这个所谓的“自清洁”功能在很多时候就成了个摆设,颗粒物越积越多,最终彻底堵死。

一旦堵死,车主的噩梦就开始了。

颗粒捕捉器成燃油车噩梦,摘口罩无望,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去4S店处理,人家会告诉你,要么花个几百上千块钱做一次清洗,但治标不治本,开不了多久可能又堵了。

要么就得花大价钱整个换掉,费用从五千到上万不等,这笔开销比换四条新轮胎还要贵。

有车主就抱怨,刚花了一万二换完,4S店还说下次堵了还得换,这简直成了一个无底洞。

更让人憋屈的是,你自己还不能偷偷把它拆掉。

现在的汽车都有车载电脑系统实时监控,你一旦拆除,系统马上就会报警,甚至会限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让你车都开不了。

而且年检的时候,没有这个装置是绝对通不过的,到时候还得再花钱装回去。

这下,车主们是进退两难,被这个小小的装置彻底套牢了。

有趣的是,在这场由颗粒捕捉器引发的投诉潮中,我们发现国产车的表现要明显好于很多合资品牌。

数据显示,大众等品牌的投诉率居高不下,而国产车的相关投诉率则低得多。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用心”二字。

颗粒捕捉器成燃油车噩梦,摘口罩无望,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国产车企似乎更理解中国复杂的用车环境和消费者的痛点。

比如哈弗的一些车型,就把颗粒捕捉器设计安装在紧贴发动机排气口的位置,这里是整个排气系统温度最高的地方,汽车启动后很快就能达到“再生”所需的高温,即便是在市区拥堵路况下,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清洁。

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则更为高明,它的发动机在大多数时间里只负责发电,并且总是工作在燃烧效率最高的转速区间,从源头上就大大减少了颗粒物的产生,垃圾产生的少了,自然也就不容易堵了。

还有像长安等品牌,它们在仪表盘上增加了颗粒物负载率的显示功能,让车主能像看油量一样,实时了解捕捉器的堵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提前通过跑高速等方式主动进行清洁,避免了问题积重难返。

相比之下,一些合资大厂则显得有些傲慢和迟钝,直到最新的发动机上才开始优化设计,而之前的那些车主,就成了他们为技术失误买单的“试验品”。

更让人感到不公平的是,有些问题明明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却被区别对待。

比如一些车型在欧洲市场销售时,会配备电加热等辅助技术,确保颗粒捕捉器在任何工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可同样一款车,到了中国市场,这些关键的配置就被取消了,理由是“为了控制成本”。

这不禁让人想问,难道我们的用车环境就不需要这些技术吗?

这种在环保技术上的“双重标准”,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漠视。

归根结底,颗粒捕捉器的问题,是环保政策快速推进与部分车企技术惰性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

标准制定者追求宏观目标的达成,车企为了节省研发成本而选择捷径,最终,所有的压力和成本,都转嫁到了每一位普通车主的身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