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买个“带大梁”的电动奔驰?康林松说小G要从零造,这台比吉姆尼还小的方盒子凭什么卖出豪车价
电动车还要装大梁?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在路虎卫士都改成承载式车身的年代,奔驰却要在小G上坚持非承载式结构。更离谱的是,为了这台“电动吉姆尼”,他们连门把手都要重新开模,连个螺丝钉都不和大G通用。康林松在慕尼黑车展上直接摊牌:必须创建独属平台,不能拿现有平台凑合。
这种“从零开始”的玩法,在如今成本控制严苛的车圈简直是异类。要么奔驰疯了,要么他们真的在憋个大招。
一台“不讲道理”的电动车
坦白说,小G的工程思路确实有点反常识。电池包本来就占空间,还要硬塞个梯形车架进去,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但奔驰偏偏做成了。他们重新设计了车架结构和电池布局,让两者和谐共存。更关键的是,小G的悬挂、轮胎比例、接近角离去角都没缩水,具备真实的越野能力。
四电机系统配合电控差速锁,理论上脱困能力比传统机械四驱还强。当然,大部分人买小G估计一辈子都不会真去越野,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这种感觉。
就像你手机里装了一堆从来不用的App,但就是舍不得删一样。
这个价位,买的是什么?
30到50万的传言价格,说实话不算便宜。同样的钱能买Model Y Performance,能买极氪001,配置、空间、智能化可能都更强。
但小G卖的从来不是性价比,而是那种“我开的是G级”的精神满足。就像有人宁可买小号爱马仕,也不要大号其他牌子包一样。
这种心理我懂。毕竟大G起步142万,不是谁都掏得起。小G恰好给了那些“G级梦”用户一个台阶下——买不起大的,先来个小的过过瘾。
奔驰这招很聪明,既收割了这部分市场,又不会砸了大G的招牌。一箭双雕。
独门生意的风险与机遇
说到竞争对手,小G确实有点孤独。坦克300尺寸太大,方程豹钛3偏向家用,吉姆尼动力太弱配置太低。“电动+非承载+豪华+紧凑”这四个标签凑一起,目前真就只有小G一家。
没对手是好事,但也有风险。消费者容易产生“凭什么这么贵”的疑问,毕竟没有参照系。小G需要自己教育市场,告诉大家它的价值在哪。
这比有现成对手PK要难多了。
奔驰的年轻化焦虑
说句实话,奔驰的电动车在国内卖得并不好。EQ系列销量惨淡,品牌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年轻人宁可买特斯拉、蔚来,也不看奔驰。
小G的推出,实际上是奔驰的一次年轻化突围。他们想用G级的符号魅力,加上电动化的技术卖点,吸引那些“原本不买奔驰”的年轻人。
如果小G成功,奔驰有望重塑品牌在年轻人心中的形象。如果失败,那就是一次昂贵的试错。
最后的一点感慨
开了二十多年车,我发现一个规律: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车,往往不是最合理的那个,而是最有个性的那个。
小G可能不是最实用的电动SUV,也不是最便宜的奔驰。但它有种别的车给不了的感觉——那种“我很特别”的感觉。
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年代,“特别”本身就是稀缺资源。特别是对那些不差钱但缺个性的年轻人来说。
至于小G最终能不能成功,还得看市场反应。但至少从产品定位来看,奔驰这次算是找对了方向。
毕竟,谁不想开着台“能越野的电动奔驰”去郊外撒个野呢?哪怕只是停在咖啡厅门口装装样子,那感觉也挺爽的。
有时候,买车就是买个心情。小G显然懂这个道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