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谈到新能源SUV,总会被问一句:续航能跑多远?我自己心里也明白,尤其是纯电越野车,续航真是个硬指标。今天看了一眼新款豹5的谍照,心里还有点小激动——续航变长了,似乎又更靠谱了。
我记得以前试过的那台同价格区间的竞争对手,续航大多在130到150公里左右。新豹5估算体感,纯电续航能达16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这差不多是日常 commuting 一整周,基本不用充电的底线。其实估算,也不算太离谱——电池容量从31.8变到47.8,差不多多了50%,能量密度还达到了140Wh/kg(这个比我预估的要更高,可能是厂家优化了电池结构)。
我手头有点资料,算过能耗:WLTC下,新款豹5的亏电油耗降到8.43L/100km,比老款的8.85略低点,虽然差异不大,但这7%的减幅,在节油方面还是不错的。多花点钱买电池,短期内看似成本高了点,但换算下来百公里的使用成本可能会比油车低大概20%——这个还得看和充电费的变化,我心里有个微妙的猜测:是不是研发团队在电池管理上做了很多功夫,优化了充电速率和效率?(这点我没细想过,但可能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能跑到160公里,偏偏我又觉得体感里,实际续航可能会低点,到100%充满时保守点会更安全,毕竟工况很难完全模拟。但我想,也不至于差太远。毕竟,电池密度、充放电效率、整车空气阻力、甚至驾驶惯……都能影响实际表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新款豹5的车身重量比老款多了60公斤,达到2950公斤。像我这一把年纪,开这种硬派越野,操控和油耗还真要考虑;车越重,刹车距离、悬挂压力都得调整。这也让人思考,供应链的猪槽其实挺紧的——为了更大容量的电池,厂里得用到更高能效的材料,成本当然会升一些。
这里不得不问:你们觉得,厂家愿意为了续航牺牲一些空间和成本,还是在努力平衡科技感和实用性?我反而更好奇,人们会不会因为续航提升,忽略了贵的背后其实实质的价值是多少。
激光雷达这个硬件亮点,挺让我惊喜的。虽然很可能只是放在车顶,像个高调的天线,但不少朋友也会问:这玩意儿用得着那么高科技吗?我觉得啊,辅助驾驶这事儿,未来都要越智越稳——毕竟,平时城市里堵堵停停,自动泊车、自动变道都是个屁用。
想象一下,激光雷达在夜黑风高的环境下,能不能更快识别障碍,有没有可能很多意外在自动驾驶硬件的加持下变得更安全?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你们会在意车辆的硬核厂硬件吗?还是更看重它的实际体验?
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看相册中,模样看起来更时尚了,线条更流畅,细节上的折线和灯组看得出来,确实懂得做面子。但我在想,越野车用出这种时尚感,是不是意味着厂里也在想走进城市去呢?还是说,硬派基因还在,只不过加了点颜值滤镜?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玩意儿的智能化水平,究竟能达到什么级别?是像现在的智能助手么,还是更像未来的自动驾驶助手?我总觉得,硬件条件变好,用户心理也会变,比如从还得自己操控变成全程交给它。反之,也有可能,因为太依赖自动,反而变得无趣,车都开不动了。
我挺嫌麻烦的。日常开车,最怕的还是各种配置里应外合,用起来复杂——我遇到过的车,很多智能配置其实用起来都迈不过操作门槛。这也是我一直关心的:技术再先进,日常用起来是否顺手?这事挺难平衡的。
我还是觉得,续航、智能和外形都在变,变得更加多面手。车厂大概在摸索:用户到底更在意哪一块?在我这种喜欢折腾用户眼里,车的耐久性、实用性远比那些花架子重要。用得太麻烦,谁又还愿意?
这一切让我意识到,让一辆车从满足基本需求变成超越期待——这个期待到底是什么,可能回头看,也就是那块实际用得到的续航/智能体验吧。
不知你们有没有想过,未来一代车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只是个能跑的家具?还是变成移动的智能空间?我倒觉得,也许真正的问题,还是——你在意的那一个细节,是续航长一些,还是车更能陪你走多远?
(这段留给你们思考——我是不是太多想了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