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我翻看了一组2023年汽车行业的销量数据,发现SUV市场依然火爆,18万到25万区间的紧凑型SUV卖得相当猛,体感销量起码比两年前增长了20%(样本有限)。但同价位的轿车呢?销量却没啥起色,顶多稳住,甚至有小幅下滑。奇怪吧?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上周同事跟我吐槽,说他最近看车纠结死了,同样20万左右,选途岳还是本田CR-V,我真没谱,网上说途岳配置高,但开起来感觉本田顺滑点儿。这让我想到,买车除了参数还有啥?是实操体验,是研发背后那点细节。你说差异化只是几匹马力或者油耗数字么?说不定,就是供应链里一颗电阻值不同的元件,带来的细微感受差别。
那能不能用最直白的生活比喻形容这研发和供应链博弈?就像你煮一锅饭,选普通电饭煲跟智能高端煲,程序设计和对硬件的调校不同,饭香味口感差一两个水平,用户却能立刻分辨。车企自家工厂生产配件,和找第三方代工,质量的稳定性就像煮饭水质明显差异,你做一锅稀饭水,变数一多,口感就生硬了。别说这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啊。
我刚才说销量决定一切有点过了,后来想想,销量只是一个铺面上的数字,真正能说明事情的是用户的反馈和持续复购率。举个我负责过的车型例子,虽说上月销量打入了前十名,但咨询售后故障率的电话多于平均值1.5倍(估算,样本少),整体口碑在朋友圈口口相传时却出现下降,说明数据和实际的用户感受还是分开得很远。我觉得这点很容易被忽略。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尴尬:买了个看着配置满满的车,结果一点都不顺手?我亲戚就说过,买了辆15万的国产紧凑轿车,空调模式比他的老车难操作得多,出汗湿衣服都没及时感受到凉爽,弄得他怀疑自己操作是不是出错了。其实是几条空调线路布置没考虑得够合理。没细想过的是,为什么很多车企在设计室内空气流通时没花足够功夫?估计是成本控制放大招吧(纯属我个人猜测,没数据支撑)。
对比两个同价位热销SUV,我做了个临场小计算:平均百公里油耗官方给出8.5L和9.2L(体感),实际路测下来落差不小,前者貌似用的是从网络上挖出来的节能技法,后者动力提升带来的油耗牺牲还真不少。以一周500公里算,油费差异一年下来能有1000元左右。这种数字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个毛毛雨。所以谁说买车就只看颜值配置?用车过程中的油耗成本,折腾你也折腾得真切。
说到这儿,我刚才翻了下我手边一份销售同事给我传的客户反馈表,发现一个小细节:中度城市堵车路段,某款被吹爆的电动车电池耗尽速度比设计数快25%(估算,样本少),大家还买账,那是不是用户对续航焦虑早已免疫了?城市用车是不是应该更多考虑充电便利性而不是单次跑多远?这点值得行业掂量掂量。
一会儿说到供应链,我还想吐槽下,车企和供应商打交道,别看表面风平浪静,背后经常像市场上抢占摆摊位一样激烈。谁掉链子,谁就丢单,供应商全靠快又准稳这三要素。这让我想到家里做饭,买菜时挑菜堆里那个嫩的跟那个稍老的区别,也就是供应商给车企的零件新鲜度和品质稳定性。日子久了,车上的老零件多了,新车开起来那感觉也就打折扣了。
对了,提个问题——你们觉得车企到底应该重视用户反馈,还是更该相信技术参数表?这两者有没有可能永远不能画等号?讲真我也觉得有点麻烦,因为有时候参数挺靓,用车感受就糟糕。
大家换车时更看重什么呢?是油耗?还是驾驶质感?还是售后无忧?我个人觉得,肯定都想要,但市场没这么简单。你记得我刚说的那个用户没感受到空调凉吗?是不是很多小细节都被厂家忽略了?而人们买车时又往往盯着配置表一眼。
说到碎碎念,我偶尔也会私下怀疑汽车厂家是不是太趾高气扬了。毕竟车子就像鞋子,合脚最重要,别天天秀什么超宽大抓地力,没把驾驶者体感放第一位,可真让人心累。说不定下一代汽车比拼的,反而是舒适体验细节。
说到有个问题搁这——当大家都盯着大屏幕和智能系统逛车市的时候,车内普通开关的手感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关注?毕竟按起来顺手,突然变得卡顿或失灵,这感觉跟网速不给力一样烦人。车企会不会太沉迷所谓的智能趋势,把普通按钮的品质扔在一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还是得观察观察。毕竟车子是一台机器,温度、声音、手感这些琐碎细节,才是你我日复一日靠近的界面。你觉得呢?如果车子没有让你心里踏实,那它到底是工具,还是尘埃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