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咱先聊个实在的。
你家阳台上那辆落了灰的“战车”,当初花了多少钱?
别不好意思,我知道你肯定有,或者你身边肯定有那么个朋友,去年夏天还热血沸腾地在朋友圈直播“破风”,今年就悄么声儿地把车挂上了闲鱼,标题写的还是“老婆不让骑”。
这事儿真不赖你,也别怪你老婆。
只能说,咱们都低估了这阵风的威力,来的时候把所有人都吹得晕头转向,走的时候……好家伙,直接把底裤都给扒了,留下一大批“骑行难民”和一堆堆崭新的工业垃圾。
时间往前倒一年,那会儿买个自行车,尤其是公路车,那叫一个费劲。
车店老板们个个都跟华尔街之狼似的,翘着二郎腿告诉你,“没货,等吧,下一批至少俩月”。
那姿态,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配货买什么稀世珍宝。
我一哥们儿,就叫他老王,去年为了挤进他们公司的“骑行天团”,愣是加价三千,从贩子手里抢了台热门款的捷安特。
为啥这么拼?
他说,再不骑车,感觉自己就要被优化出公司的核心社交圈了。
你瞅瞅,一辆自行车,硬生生被赋予了“职场社交硬通货”的属性,魔幻不魔幻?
老王提车那天,发了九张图的朋友圈,文案是“追风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好嘛,那阵仗,头盔、锁鞋、码表、风镜,一套下来比车还贵。
结果呢?
这份“生命的意义”,保质期大概就仨月。
新鲜劲儿一过,周末的烧烤,哥们的酒局,哪个不比在马路上吸尾气、跟老大爷抢道来得香?
前两天我见他,他一脸便秘的表情,说现在瞅见那车就来气,挂咸鱼上标价打对折,别说买了,连个问的人都没有。
那感觉,就像手里攥着一张跌停的股票,割肉都没人接盘。
老王的悲伤,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成千上万“退坑”玩家的集体共鸣。
这波自行车降价潮来得又急又猛,简直就是一场踩踏式出逃。
去年还卖四千多的美利达斯特拉95,今年直接干到两千档,几乎是膝盖斩;连崔克(TREK)这种过去眼高于顶的“自行车界爱马仕”,也开始放下身段,几万几万地降。
这哪是促销啊,这分明就是厂商们被高库存逼得没办法,在“割肉还阳”。
你猜当初厂商们怎么想的?
他们看着蹭蹭往上涨的销量,估计以为抓住了一波千载难逢的“国运”,玩了命地扩产能。
结果呢?
他们像极了那个在牛市顶点满仓冲进去的散户,以为后面还有无数个涨停板,殊不知,那群嗷嗷叫着要“价值投资”的人,早就准备清仓跑路了。
禧玛诺(Shimano)作为全球最大的零件商,他家的财报最能说明问题,翻译过来就一句话:货太多了,造出来了,但没人买了,仓库要爆了!
说白了,这场由社交媒体点燃的虚火,压根就不是什么全民运动觉醒,而是一场大型的“人设扮演游戏”。
自行车,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很贵的公路车,成了最好的道具。
它完美地契合了中产阶级对于“健康、自律、有品位”的想象。
骑行不是目的,发朋友圈才是。
当大家发现,维持这个人设的成本——包括时间、体力和金钱——远高于在朋友圈收获几个赞所带来的满足感时,退坑就成了必然。
这整个过程,让我想起了前两年的NFT和数字藏品。
是不是有点像?
一群人,被一种新奇的概念和“再不进场就晚了”的焦虑所裹挟,疯狂涌入,把一个东西的价格推向了不属于它的高度。
然后,泡沫破裂,只剩下一群早期玩家赚得盆满钵满,和一大堆后来者守着一堆没人要的图片……哦不,是自行车。
当然,有人哭就有人笑。
那些真正把骑行当命的“老炮儿”,这会儿估计正偷着乐呢。
市场回归理性,价格挤掉水分,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降福利。
他们正趁着这波“自行车大甩卖”,用白菜价升级自己的装备,去探索更远的路。
所以,骑行市场真的凉了吗?
我看未必。
它只是发了一场高烧,现在烧退了,人是虚了点,但脑子清醒了。
那些被风吹来的猪,终究会掉下去;而那些真正长了翅膀的鸟,天空才是它们的归宿。
至于你阳台上的那辆车,也别急着扔,留着吧,权当是给自己交了点智商税,至少它让你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热爱,是那个让你在没人看见的时候,还愿意为之挥洒汗水的东西。
而不是那个,需要你开发票,哦不,是发朋友圈来证明的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