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两轮车广东东莞现身,0油耗不用充电,续航100公里
前阵子在东莞的老城区骑行时,突然瞧见路边停着一排新鲜玩意儿——外形和普通共享单车差不多,但把头凑近了看,龙头下方鼓鼓囊囊的金属壳上写着“氢动力”。我一愣神,还以为是哪个小作坊贴错标了。旁边送外卖的小哥说,这玩意儿最近才上线,说是不用充电,也没油箱,加一次氢就能跑八十来公里。听起来有点玄乎。
后来回家翻群消息,在咱们本地骑行群里,有个做维修的小李发了几张拆解图。他说这批车用的是甲醇站内制氢那种技术,中间还加了水冷系统。固态储氢罐据说比液态更安全,“师傅都不怕碰”,他嘴里嘟囔着。实际换一次罐也快,就是目前只能到指定网点去弄,一般人家门口肯定没条件。
再聊到环保这个事,我邻居阿姨倒挺感兴趣,她平时喜欢研究这些新鲜交通工具,总觉得以后马路上都是清洁能源的天下。但她又皱眉:价格摆在那里呢。据说国内首款上市的那种自行车级别,要12800元起步。这价钱,都够买三四辆市面上的高配电动车啦,而且那些智能仪表盘、GPS防盗啥都有。有次我们街坊开玩笑,说要真普及开来,那得先让“有钱人”尝鲜几年。
顺带插一句,这些年各地其实零零散散投放过不少类似车型,比如湖北、青岛、盐城这些地方,今年好像也搞了一波试点,不过全是共享模式,用的人基本就是企业或者平台员工。个人想买?大概率还得等等——主要还是加氢站太稀缺。我查过,截至去年底,全国加起来才五百多座加氢站,一个城市平均分不到一个,不像充电桩满大街都是。所以就算你愿意掏钱买台回家,也未必有地方给你补能。
至于安全问题,有段时间网上流传什么“遇火易爆”,其实业内老师傅都懒得理会。我认识一个做材料研发的大叔,他常挂在嘴边:“固态储存啊,比液体省心多了,只要不是暴力破坏,一般不会出啥岔子。”反正目前没听谁真因为这个吃亏。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多数用户关心还是方便和性价比,不然怎么解释这么多年它一直被称作“替代品”,却始终没有真正撼动过主流市场?
对我这类车最大的槽点还是实用性偏弱。有天碰巧跟配送员闲聊,他抱怨:“一天最多跑两趟,要换气瓶太麻烦。”而且售后维护现在还比较集中在几个厂家手里,小毛病只能找原厂技师修,自由度远不如传统电动车。有朋友调侃,“万一哪天供应链卡住,你连‘打气’的钱都花不了。”
从环保角度讲,它确实干净利落,尾气为零。但现实生活嘛,总归绕不开钱包和便利二字。当初摩托变成小电驴,也是因为便宜省事呗。这新东西要是真想进寻常百姓家,还早着呢——除非哪天政策砸下来或者基础设施一下铺开,那可就另当别论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源穿插自维修技师、小区邻居与本地骑行交流群日常讨论片段。如需核查,请以实际官方数据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