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看起来“科技感拉满”的新能源车,或许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安全可靠。
有人打趣说,想开好新能源车,得会三门“独门绝技”:一是盛夏里用玻璃天幕煎蛋,二是摸黑操作那块比电视还大的中控屏,三是关键时刻怎么都打不开的隐藏式门把手。
曾几何时,这些新鲜设计被包装成智能化、未来感的代名词,但如今,随着一纸新规的出台,“酷炫”外表下的安全隐忧也浮出水面。
2025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首次对隐藏式门把手“亮剑”,明确要求所有车门必须具备机械释放功能,无论是否断电、遭遇碰撞,手动开启都得畅通无阻。
新规预计2027年正式生效,这意味着,电动车“为设计让步安全”的野蛮生长阶段行将结束。
风头之下,曾经被捧得高高在上的隐藏式门把手,正面临一场认知反转。
追溯源头,2012年特斯拉Model S率先推出自动弹出式隐藏门把手,凭借与流线型车身的巧妙结合,将风阻系数降至0.24Cd。
车企宣传中,隐藏门把手能带来5-10公里的续航提升。
实际风阻降低仅0.003Cd,相当于高速行驶时省下两个鸡蛋重量的空气阻力。
技术进步看似“高大上”,但从用户角度看,这微乎其微的性能提升,却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使用不便。
2025年3月,一起小米SU7碰撞事故引发关注:碰撞后车辆断电,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乘员被困车内,最终酿成惨剧。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
北京一位车主在零下15℃的寒冬,用热水浇解冰冻的门把手;浙江车主投诉门把手夹伤手指;广州暴雨天,门把手传感器失灵,乘客只能在车外摸黑找开门方法。
生活里的麻烦事,一桩接一桩,真是“好看不中用,花架子难长久”。
隐藏式门把手的种种隐患,归根结底还是对电控系统的高度依赖。
与传统机械把手只需一个物理杠杆不同,电动门把手需要电机、传感器、控制模块配合协作。
碰撞时,一旦电源切断或电路失灵,整个系统说瘫就瘫。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关键时刻掉链子,后果不堪设想。
浙江大学动力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朱绍鹏曾指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的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98%。
更别提维修成本,隐藏式门把手的更换费用是传统把手的四倍,动辄四千元,叫人“肉疼”。
与门把手异曲同工的,还有玻璃天幕。
它的流行,缘于电动车底盘电池组压缩垂直空间的现实局限。
玻璃天幕比传统天窗能多出3到5厘米的头部空间,还能降低车顶组装成本。
车企口中的“星空顶”,在炎炎夏日却成了“蒸笼房”。
特斯拉Model Y一位车主形容,夏天开车得用防晒衣盖头顶,空调吹20分钟还觉得“头皮发烫”。
厂商说玻璃镀膜能隔绝紫外线,但对红外线的屏蔽效果有限。
2025年7月,国内多地高温,极氪007GT、智己LS6等车型天幕表面温度超过60℃。
说好的“通透视野”,最后只能靠“额外购买遮阳帘”来自救。
可惜,花钱买来“炫酷体验”,到头来还得贴胶带、盖布,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科技有反复无常”。
长时间暴晒不仅让车内乘员“蒸桑拿”,更让内饰老化加速。
很多车主抱怨,买了一年新车,内饰看着像开了三年。
眼见为实,这体验可真不是什么“星空顶”,而是“锅底黑”。
一味追逐科技感,结果却让日常使用变得不堪其扰。
说到智能化,新能源车对物理按键的“清零”,一度是炫耀智能的标配。
特斯拉开创的中央大屏集成所有功能,后来的品牌甚至把空调、除雾、转向灯等安全操作都深藏进多级菜单。
J.D. Power报告显示,信息娱乐系统成了新车质量投诉的重灾区,多数车主吐槽,“调空调得滑几次屏幕,雨天除雾还得分神看屏幕,视线离开路面五秒钟,心里直打鼓”。
触屏的交互逻辑天然就和驾驶安全冲突,物理按键靠肌肉记忆盲操,触屏却要求驾驶员眼到手到。
Model 3一位车主在高速行驶中遭遇屏幕死机,空调、除雾全失灵,最后只能靠边停车重启自救。
有些品牌的设计更是让驾驶变成解谜游戏。
奥迪A8把空调触控面板放在中控台斜下方,驾驶员得低头俯身操作;大众ID.4为极简而将四个车窗按键减为两个,通过触控切换前后窗,用户调侃“开窗像玩密室逃脱”。
科技创新本是为生活添便利,设计一旦走偏,反而让人“费力不讨好”。
监管的脚步也没慢下来。
工信部新规只是全球监管趋严的冰山一角。
2024年,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宣布,从2026年起,若新车不为喇叭、雨刷等关键功能保留实体按键,将无法获得五星安全评级。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也对特斯拉Model Y门把手启动调查。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监管部门都开始“未雨绸缪”,为用户安全“兜底”。
车企们也不得不从“被动应战”转向调整策略。
比亚迪海豹06回归半隐藏式机械门把手,小米SU7采用电动+机械双冗余设计,大众汽车设计总监甚至公开表示,“实体按键未来还会长期存在”。
尽管如此,法规落地需要时间,部分品牌2025年上市的新车仍然全系标配隐藏式门把手。
用户要等到2027年法规强制实施后,才能真正看到全行业的彻底转变。
除了隐藏式门把手、玻璃天幕和触控大屏三大争议设计,新能源车里还有许多“反人类”细节。
半幅方向盘,看着拉风,转弯掉头时却容易手滑。
理想L9车主吐槽,“打方向像搓麻花”;电子外后视镜在雨天画面会延迟,阿维塔12的车主因屏幕误判后车距离,差点酿成事故。
单踏板模式则改变了驾驶的肌肉记忆,有车主换开燃油车时误把油门当刹车,险些出事。
种种设计,表面上是“创新”,实则削弱了安全冗余。
俗话说“修车不如修人心”,安全才是真正的底线。
宝马集团安全副总裁Roberto Rossetti曾指出,部分车企为追求新技术的快速落地,忽略了真实交通场景下的人为因素。
所谓的“零重力座椅”在碰撞测试中,由于乘员处于半躺姿势,安全带容易滑脱,存在致命风险。
此前这类新设计并没有专门的安全标准,给用户埋下了隐患。
新能源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让“科技感”成为各品牌标榜自身的金字招牌。
可一旦出现极端场景,考验的却是设计背后的安全冗余和人性关怀。
风口浪尖上,华而不实的“创新”终将被现实敲打。
新规的出台,既是行业自省的开始,也是用户权益的坚守。
车企们该放下“哗众取宠”的念头,回归“以人为本”,让科技服务于安全,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瞎子摸鱼,摸得多不如看得清”,科技创新不能只看“高大上”的表面,还是要多想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下次选车时,别只被“黑科技”迷了眼,开得顺心才是真的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