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市场这么差,搞乱这个市场的,真的是那些只盯着价格买车的卡车司机吗?当“不问配置、只求最低价”成为一种普遍的购车现象,当许多小白司机甚至对关乎其运营效率与收益的核心参数——速比,都一知半解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用户行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在如何深刻地反噬着司机自身,并加剧着整个行业的内卷?
唯价格论横行!配置在低价面前为何一文不值?
在当前任何一个重卡的销售现场,我们几乎都能看到相似的一幕,面对销售顾问对车辆发动机扭矩、变速箱挡位、后桥速比、轻量化设计、智能化配置等一系列性能优势的详细介绍,许多购车者的最终问题,往往会收敛到最简单,也最粗暴的一句——这车,最低多少钱能开走?
这种唯价格论的购车导向,正在让卡车产品本身的技术价值与配置差异,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两辆车即便在动力链匹配、底盘调校、驾驶室舒适度乃至长期可靠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只要它们的价格相差一两万元,那么后者几乎就拥有了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主机厂耗费巨资研发的节油技术、为提升可靠性而采用的更高品质零部件、为改善驾乘体验而进行的人性化设计,在赤裸裸的最低价面前,似乎都变得一文不值。用户的这种选择正在倒逼所有主机厂,不得不将竞争的焦点,从价值创造的赛道,拖入成本压缩的血腥泥潭。
小白的困境!不懂车真的是司机的原罪吗?
与唯价格论相伴相生的,是部分新入行司机专业知识的严重匮乏。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小白司机,在对车辆核心技术参数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草率地做出了购车决策。
“速比是什么?大点好还是小点好?”、“我的工况,到底应该选多大马力、多大扭矩的发动机?”、“这个品牌的AMT变速箱和那个品牌的,开起来到底有啥区别?”这些本应是职业司机入门必修课的问题,如今却困扰着大量的新从业者。他们往往更容易被销售顾问的话术或网络上的片面宣传所引导,而无法根据自己的真实运营场景,去选择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最高效的黄金动力链。
然而,将这一切简单地归咎于司机不懂车,并将其视为他们的原罪,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行业性问题。一方面,是卡车驾驶的准入门槛在某些层面被降低,但与之配套的、系统性的、专业化的岗前培训与知识教育体系,却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是主机厂与经销商在向用户传递产品价值时,往往也更倾向于用简单、粗暴的低价和高配置堆砌来进行营销,而疏于对用户进行关于“如何科学选车、用好车”的深度、专业的引导与教育。
恶性循环!只看价格的最终代价由谁承担?
当唯价格论的购车行为成为市场主流,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便悄然形成,而其最终的代价,将由包括司机在内的所有行业参与者共同承担。
对于司机自身而言,为了省下几万块的购车款,而选择了一辆动力链不匹配、配置不合理的便宜车,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车辆可能因小马拉大车而油耗奇高,也可能因频繁的故障而导致出勤率低下,更可能因糟糕的驾乘体验而损害身心健康。最终算下来,在整个车辆的运营周期内,省下的远不够赔进去的。
对于主机厂而言,当用户不再为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买单,那么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的动力便会被严重削弱。长此以往,将导致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品牌价值不断稀释,最终只能在低水平的价格战中,流尽最后一滴血。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价格论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温床。它鼓励了投机取巧,惩罚了那些坚持品质与创新的长期主义者。当一个行业不再以价值创造为荣,而是以低价搅局为能事,那么这个行业的未来,无疑是黯淡无光,甚至危险重重的。
破局之路!从“学会买车”到“学会造好车”!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需要一场自下而上,也自上而下的深刻变革。
对于广大卡车司机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卡车是生产资料,而非普通消费品。在购车时,必须学会算“大账”,即全生命周期成本TCO,要主动去学习和了解关于车辆动力链匹配、不同配置的适用场景等核心专业知识,将自己从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转变为一个懂车、会选车、能为自己运营效益负责的专业用户。
对于主机厂和经销商而言,则必须承担起“教育用户、引导市场”的责任。要将营销的重点,从简单粗暴的价格吆喝,转向对产品核心价值、不同配置适用场景,以及TCO优势的深度、专业的解读与沟通上来。要帮助用户“买对车、用好车”,通过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来赢得市场的长期信任。
当用户变得越来越专业,当主机厂的竞争回归到价值创造的赛道,那个时候,所谓的内卷与价格战,或许才会真正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这才是中国卡车市场走向成熟的唯一标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