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老师又开始不务正业了。当国内还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他那个叫“开箱工艺”的玩意儿,居然真的拿到了专利。这不叫整活,这叫掀桌子。别人还在研究怎么在餐桌上多加两个菜,马斯克已经准备把整个餐厅给爆了。5秒钟造一辆车,你搁这儿泡压缩毛巾呢?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讲真,这已经不是什么效率问题了。以前上海工厂40秒出一辆车,大家已经觉得666,是工业奇迹了。现在直接给你干到5秒,效率直接翻了8倍。这根本就不是效率问题,这是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黑暗森林打法。这不是闪电战,这是雷电法王附体,直接开电疗,就问你怕不怕?同行看完这个专利,估计心态直接就爆了,连夜开会研究现在转行卖烤串还来不来得及。
这套“开箱工艺”到底是个什么道诡异仙?传统造车,就是一条流水线走到黑,像串糖葫芦,一个一个来,讲究个顺序。马斯克的玩法不这么讲武德,他直接把车当成生物体,搞起了“器官移植”,车头、电池、座椅这些“预制菜器官”,在不同的独立生产线上同步制造。最后一步,咔嚓一下,像拼乐高一样给你组装起来。这玩法听着是不是有点像《星际争霸》里开了八个兵营同时爆兵?以前是单线操作,现在是多线齐飞,直接把工厂空间都给你省下40%,盖厂的钱都省了一大笔。
但这事儿吧,听着简单,其实是行业百年的噩梦,叫“模块同步化”。丰田、福特这些老炮琢磨了一辈子都没搞定。为啥?因为现实世界不讲道理,你这边“器官”造好了,那边供应商的卡车堵在了五环上,整个总装线就得原地罚站,大家一起眼巴巴等着。就像我永远也搞不懂为什么便利店的关东煮比自己家煮的好吃一样,有些事就是玄学。
马斯克怎么解决这个百年噩梦的?靠“AI+机器人”深度协同。诶,你别一听AI就觉得高大上。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跟你讲句掏心窝子的话,决定技术成败的,从来不是实验室参数,而是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真正的自动驾驶关键不在特斯拉,在那些横冲直撞的老头乐。你技术再牛,架不住一个大爷光速躺下,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所以马斯克这套所谓的智能指挥家,本质上就是一个修仙小说里的护山大阵,无数机器人是小喽啰,中央AI是那个脾气不好的山门长老,实时监控所有“器官”的生产进度,哪个慢了,直接一道神念飞过去:“3号线的那个铁憨憨,再慢五分钟今天绩效就没了!”主打一个绝对控制,一个心神合一。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
马斯克搞这么大阵仗,图啥?图的就是用一款3万美元以下,也就是20万人民币左右的车,冲进主流市场。现在这个市场是什么?是血海。是地狱。是所有车企打得头破血流、连底裤都不要了的地方。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蛋糕端走了,那马斯克这玩法,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同行放过。到时候,什么福特流水线,什么丰田精益生产,在绝对的成本暴力面前,都是弟弟。这他妈才叫工业革命!
当然,你得承认特斯拉的品牌玄学。因为我真的拥有过特斯拉,我懂那种感觉。你跟一个特斯拉粉丝聊什么国产车配置高、内饰豪华,他会用一种看凡人的眼神看着你,然后说:“你不懂马斯克的伟大。”你觉得内饰毛坯,他觉得是工业极简风。这种近乎宗教的信仰,是特斯拉最坚固的金钟罩铁布衫。也是马斯克敢于掀桌子的底气。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然,这套东西能不能成,还两说呢。这套玩法对供应链的要求是变态级的,需要供应商像亲儿子一样围着你建厂。而且生产线高度定制,只能玩单品爆款,没法像其他车企一样搞“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万一马斯克这边工厂还没盖好,那边价格战已经打到买车送房了,那就坏了菜了。
但这些重要吗?不重要。对于马斯克的信徒来说,过程就是一切,折腾就是牛逼,不务正业才是人类之光。至于最后能不能成仙?谁在乎呢,反正先成盒的肯定是同行。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