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大型人类行为艺术展演时间,俗称,十一黄金周。朋友圈里的各位老师,一半在高速上表演原地踏步,另一半在景区里练习压缩技巧,主打一个花钱受罪,然后发照片假装自己很开心。而各大车企,也开始疯狂给你推送,说它们的车是你“全域出行的安心伙伴”。听听,多高级的词,全域出行,不知道的还以为买车送任意门。
这不,领克01就跳出来了,给自己贴了个金光闪闪的标签,叫“15万级中国最强四驱车”。好家伙,口气大得像刚从修仙小说里渡劫出来一样。它们的逻辑是,你放假了,无论是去市里网红餐厅排队,还是去山里人挤人,路况复杂,天气多变,你需要一辆能打的“搭子”。这个搭子,就是领克01。不装了,摊牌了,它们的意思是,我全都要。
先说城市里用四驱。这是我听过最好笑的营销话术之一。讲真,我作为一个在中年油腻边缘疯狂试探的司机,在城市里开车,最怕的从来不是高架匝道上那点积水,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暴雨。是是是,领克吹它的博格华纳第六代四驱,说能在100毫秒内完成扭矩分配,让你稳如老狗。听起来很666,三体人看了都要鼓掌。但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城市驾驶的终极Boss,永远是那些神出鬼没,走位仿佛道诡异仙附体的老头乐。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城市行车安全的关键,也不在你那四驱系统反应有多快,而在于你能不能预判老大爷的预判。只要大爷躺得快,你车上就算装了金钟罩铁布衫也没用,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跟交警说,我这博格华纳四驱系统0.1秒就介入了,你看交警理不理你?他只会觉得你这人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所以,在城市里吹四驱,就像用一把屠龙刀来切水果,不是不行,就是感觉哪里不太对,纯属一种性能过剩的浪漫主义。
当然,领克老师会说,诶,我们不止城市,我们还有诗和远方。那些厌倦了人山人海,要去探索山野秘境的用户,才是我们四驱的真正目标。这就更有意思了。
我们来构建一个场景。你,一个都市精英,周末开着你的领克01焕新版,穿着始祖鸟,放着交响乐,要去征服自然。你以为你要面对的是炮弹坑、45度陡坡和泥泞沼泽。你的车也这么以为,它的Drive-E 2.0TD T5发动机已经开始咆哮,350牛米的扭矩随时准备好进行一场闪电战,四驱系统里的电子元件比你上班还紧张,就等着来一场硬核脱困,然后让你发个朋友圈,配文“征服”。
结果呢?你开到了一条稍微有点碎石的非铺装路面,路的尽头是一家网红农家乐。你此行最大的挑战,是把车停进那个划线不清的土味停车场,以及下车时别让你那双限量版的小白鞋沾上泥。这时候,车里的那个智能八爪鱼系统,就是那个所谓的第六代四驱,估计已经心态爆了。它拼命地计算四个轮子的抓地力,把动力传来传去,结果发现只是压过了几颗石子。这感觉就像雷电法王杨永信用十万伏特去电一只蚊子,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这不是说领克01的四驱不行。恰恰相反,它可能太行了。但问题是,绝大多数买这个价位SUV的人,所谓的“趣野无界”,边界就在郊区的露营地。这种“硬核实力”,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颗心理上的定心丸,一个可以吹牛的资本。我作为一个真的把车开去过烂路的人,我知道,真正的越野,是会心疼车的。而大多数人,只是想拥有一种“我能去”的可能性,而不是真的要去。这种需求,本质上和买个巨贵的防水手表但从来不戴着洗澡,是一回事。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四驱系统比作修仙渡劫是不是有点太中二了,但你别说,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然后就是那个经典的“堆料”环节,27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坏了菜了,又来了。现在车企的发布会,不说自己有多少个雷达,多少个摄像头,上了多少项辅助功能,简直就没法开。领克这个“27”,听起来就特别有诚意,诚意到有点焦虑。
这是一种典型的理工男思维。他们觉得,我把所有能给你的都给你了,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从头到脚给你武装到牙齿,这下你总该满意了吧?但他们没搞懂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品牌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是因为它有多少项辅助功能吗?不是。他们买的是马斯克画的饼,是一种关于未来的信仰。会买奔驰的人,是因为它底盘调校有多牛逼吗?也不是。他们买的是那个三叉星徽标带来的社会认同感。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领克这种做法,就是把餐厅本身能做的所有菜都给你端上来了,一个巨大的全家桶。但问题是,有些客户人家就想吃米其林,就一道菜,但那道菜是信仰。你给得再多,也不是他想要的。一方面,有这么多功能确实很实用,像个自助餐,管饱。但另一方面,这也像餐厅老板生怕你跑了,拼命给你夹菜,让你有点喘不过气。这玩意儿就该这么干!往死里堆料!
说白了,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存量竞争了,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大家都在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领克01给自己一个“15万级最强四驱”的标签,本质上是一种自爆式的卡位。它试图在一个极度细分的领域里,通过技术上的“不讲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压缩毛巾,看起来不大,泡到水里(特定场景下)能给你无限膨胀的惊喜。
所以,领克01这车到底怎么样?它是一个优秀的水桶,一个在掀桌子时代里,试图用“我全都有”的逻辑来对抗“我有一个就够了”的品牌玄学的孤勇者。它把一个可能1%的人才会用到的硬核功能,包装成99%的人都觉得安心的保障。这个策略非常聪明,也非常悲壮。
那么,这车值得买吗?如果你是一个绝对的实用主义者,相信数据和配置大于一切,那它几乎是这个价位上最“对”的选择之一。但如果你买车还带了点社交和信仰需求,那你可能会犹豫。不过说真的,最后的购买决策可能跟这些都没关系。也许,你就是觉得它的外形机你太美,或者销售小姐姐长得好看。毕竟,成年人的决策,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