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车和美系车,这俩就像酽茶和烈酒,各有所好。有人钟情于美系车的蛮横劲儿,那澎湃的动力,简直像脱缰的野马,空间也绰绰有余,阖家出行不在话下。而且配置也算倾囊相赠,相同的价码,美系车能给的排场,德系车兴许还得盘算盘算。但也有人嘀咕,美系车就是个油老虎,开起来跟吞金兽似的,而且小毛病也层出不穷,时不时就得进趟修理厂,实在消受不起。
那德系车呢?一提起就是“格调”,驾出去倍儿有光。底盘扎实,操控行云流水,高速驰骋稳如磐石,让人心生一种莫名的笃定。可问题也恰恰在此,品牌溢价过于汹涌了,购车是笔不小的开销,养护更是烧钱。但凡蹭破点皮,换个零配件都能让你肉疼。
归根结底,择车这事儿,犹如寻觅佳侣,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是否契合。
咱们先来说说这“务实派”美系车。动力充沛不假,可充沛到何种程度?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飙车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日常通勤,动力过剩反倒成了负担。空间宽敞不假,可你当真需要如此阔绰的空间吗?大多数时候,车内不过寥寥数人,后排空旷寂寥,岂不成了资源的虚耗?配置丰盈不假,可那些琳琅满目的配置,你又能用上几回?很多时候,不过是图个新鲜劲儿,用不了几遭便弃若敝屣。
单就燃油经济性这一指标而言,美系车确实常遭非议。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发动机技术的滞后时,是否忽略了美国本土的油价长久以来都相对低廉这一客观现实?厂商自然会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策略,在低油价的温床下,美国市场对燃油经济性的渴求自然不如其他地区那般迫切。
再来聊聊这“精工细作”的德系车。品牌响亮不假,可响亮就意味着身价不菲。这高昂的价格里,有多少是品牌溢价的成分,又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堆砌,恐怕只有厂家才心知肚明。底盘稳健不假,可国内参差不齐的路况,当真需要如此稳扎稳打的底盘吗?多数时候,都是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再坚实的底盘也难免损耗。维修保养昂贵不假,可昂贵的背后,是否也潜藏着一些“猫腻”?譬如,某些4S店漫天要价,抑或过度保养,从中渔利。
有别于大众认知,德系车并非自始至终便以“高端”形象示人。二战之后,德国经济复苏,大众甲壳虫等车型凭借其经济耐用迅速攻城略地,走的是实用路线。只是随着经济腾飞和消费升级,德系车才逐渐向高端市场转型。
你看,这德系车和美系车,实则都是一种抉择。抉择的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迥异的消费理念,以及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
有人崇尚性价比,认为车不过是代步工具,能遮风挡雨即可,不必执着于品牌,无需沉迷于配置,省下来的银两可以用来改善生活品质,比如多几次远游,多几顿饕餮盛宴。也有人看重格调,觉得车是身份的象征,是个人品味的彰显,宁愿多掷些金钱,也要购入一辆开出去倍儿有排面的座驾,即便维修保养费用高昂,也心甘情愿。
这两种选择,无可厚非。症结在于,我们总是习以为常地用自身的标尺去丈量他人的选择,总觉得自己的选择才是金科玉律。
与其纠结德系车更胜一筹还是美系车略胜一筹,不如扪心自问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是需要一辆省油耐用的代步工具,还是需要一件能满足虚荣心的“门面担当”?是需要一个宽敞舒适的移动空间,还是需要一台操控精准的驾驶机器?
理清这些问题,答案便昭然若揭。终究,适合自己的,才是上上之选。择车如此,人生亦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