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打开的那一刻,灰尘、泥泞、探险包和咖啡壶,杂陈在一台比亚迪方盒子SUV的后座。车主一边抖落登山鞋的泥,一边跟朋友抱怨城市停车位太窄,嘴角却怎么也压不住笑意。旁边路人瞟一眼,“新款的?听说现在抢手得很!”——现场感,往往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生活切面中。
如果你是他,会怎么选?一台硬梆梆的“方盒子”进城,“合成皮座椅”里还夹着野外的烟火味,可油门踩下去,就是另一种身份的切换——从城市格子间到露营地,从社牛到社恐,全凭这台车。再看看网上的投票:“要性能还是要面子?都市通勤还是越野装X?”其实,早就没人只把SUV当成单纯的出行工具了,更多是情绪出口,是“我一脚油就能逃离生活琐碎”的小英雄主义。
说回数字,比亚迪9月销量略有下滑——39.63万台,低于去年同期的41.94万辆。一些网友立马按下了“危机论”快捷键,仿佛能用几串数字断定一家车企的生死。其实,这种波动在“价格战”横飞、竞争白热的国内市场早就算不上新闻。周期里藏着淡定,下一轮高点也可能就在一条产线拐角。更有意思的是:下滑的表象后面,出口大爆发——7.1万辆,同比暴增107%,海外市场逐渐变身为利润新池塘。不禁想问一句,面对“出口月亮更圆”的现实,有没有一点后知后觉的无奈?
再看方程豹。方盒子这个命题,几年前在国产品牌还属于“网红款”,但现在势头直接飙飞。豹59月交付2.4万台,环比增幅高达48.3%,同比甚至三倍多。豹3上市短短半年狂卖47159台,豹7上市不到一月也超8100台。这种爬坡,属实给对手也添了堵。尤其豹7,从9月9日到10月9日就卖掉11674台,对于售价二三十万的主流SUV来说,这绝对是一份“新生代现象级”。
别小看这波“突破圈层”,比亚迪以前几乎等于“高性价比家用”,而方程豹钛系列把“都市轻越野”和“硬派越野”做出区隔,等于割开两条跑道:前者竖着收粉,后者横着聚人。豹3当主力,豹7查漏补缺,专治都市家庭用户的“中产野心”;原先硬派的豹5、豹8放开手脚,美化家用属性的包袱一卸,玩法立刻带劲。
细拆下来,这背后是产品矩阵分层打法。你喜欢城市通勤的舒适,它有;你爱野外捡石头、涉水过河,它也有。技术上,比亚迪那套“价格打压术”又发挥了威力,把方盒子的门槛一路下探。几年前,国内方盒子还只是越野圈的奢侈品,大多数人“看看海报就算圆梦”。可如今,硬核越野和轻越野并肩推出,加之新能源优势,这个赛道正被比亚迪从“小众变成爆款”。
数据说得直白,今年方盒子渗透率2.1%,明年有望到3.5%,2030年能不能冲到300万台,问号但很有想象力。别忘了,整个细分市场如今已有三十多款车型,长城、奇瑞都已警觉。有人担心赛道拥挤、红利抢光,但现实永远比教科书复杂——技术、品牌、价格,三板斧砍下去,有人泣不成声,有人直接吃下蛋糕。
王传福这波操作,多少带点黑色幽默的意味:你能想象当年比亚迪还是“打工仔”的那个样子吗?那会儿还没多少人把自主品牌当回事,吹毛求疵更多。可现在,大家忍不住开始翻品牌老底,生产“比亚迪会不会突然不行了”的新段子,真是几分“站在风口也怕摔跤”的焦虑。他本人其实没多悬念,本分做车、压价卖量,全流程砍成本,该卷就卷、该推车就推,哪怕“逆袭SUV圈”听起来像励志片段,实际还是一套“流水线逻辑”——所有出口,最后都通向价格和技术底牌。
当然,自豪感归自豪感,行业内人都知道,热卖不代表万事大吉,新赛道卷得厉害,风光背后多少暗涌。比如产能扩张太猛,市场欲望一旦回调,库存压力也是会笑里藏刀;有些车型定价太低,利润空间挤到“明明挣钱但开心不起来”;口碑翻车一个新闻就能转成公关噩梦。职业病使然——每次看到这些狂热销量,我脑子里总有辆老款SUV在后视镜里悠悠晃着,提醒我要克制:“见过风雨的车企,才会开得更稳。”
所以说,方盒子的爆红,一半靠产品力,一半靠从“高冷”变“亲民”的定价转型。城市和野外,流量和口碑,动力和情怀,每一台新车上都有一半理性、一半人心。比亚迪用“买得起”的武器撬动了“想拥有”的渴望,让方盒子得以“不再只属于越野老炮”,而成为更多普通人停车场里的第二人生。
至于这波比亚迪操作你服不服?其实服不服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道卷进人心的价格线还会卷多久。下一个让人上头的座驾,又会不会在你犹豫的日子悄悄飙红?这可能不只是王传福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站在风口上的人,终究绕不开的命题。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