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跑汽车交出月销4万台的成绩单时,整个新能源市场都嗅到了变天的气息。这个曾被视为“二线新势力”的品牌,凭借C11、T03等车型在15万级以下市场杀出重围,销量直线上升。但在这场看似辉煌的数字狂欢背后,是否藏着改变行业格局的密码?
零跑的崛起绝非偶然。创始人朱江明“以成本价卖车”的豪言,在C10增程版上得到极致体现——14.58万起售价,却标配8295芯片、激光雷达和NAP高速智驾。这种“用硬件堆料换市场入场券”的策略,让零跑在比亚迪主导的性价比战场撕开缺口。更关键的是,其全域自研模式覆盖电池、电驱到智能座舱,将成本控制权牢牢攥在手中,如同汽车界的“小米模式”再现江湖。
但销量神话的暗面同样刺眼。零跑单车均价仅12.8万元,不足蔚来的一半,这意味着其盈利模型完全依赖规模效应。当特斯拉用FSD收割高端用户,理想靠家庭定位站稳30万级市场时,零跑仍在15万级红海中搏杀。更危险的是,其引以为傲的增程技术,在比亚迪DM5.0、吉利雷神混动面前已无先发优势,技术护城河正被快速填平。
渠道扩张的隐忧逐渐显现。为冲刺销量,零跑门店数量两年翻三倍,但单店月销仅80台,不及理想的一半。部分经销商为完成指标,甚至将展车当新车交付,引发消费者投诉。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激进策略,与当年乐视铺天盖地的线下店何其相似,让人不禁怀疑:零跑能否守住销量冲高品质不缩水的底线?
资本市场的态度更显暧昧。虽然零跑股价随销量攀升,但市销率仅为理想的1/3,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明态度:没有持续盈利能力,销量神话不过是空中楼阁。反观比亚迪,在月销30万+时仍能保持20%毛利率,这种差距恰似新势力与老牌车企的鸿沟。
当我们在为4万台月销欢呼时,是否该冷静思考:中国新能源市场究竟需要多少个零跑?当价格战打穿行业底线,当技术同质化成为常态,零跑们靠什么守住江山?或许正如朱江明所说:“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这场销量狂欢,究竟是破局者的号角,还是泡沫破裂的前兆?
评论区留下你的判断,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