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区的一座工厂门口,几名工人正小心翼翼拆下锈迹斑斑的金属招牌。 27年来,“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如今,这块招牌被扔进废弃堆,新名字“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取而代之。 一位老工人蹲在角落抽烟,脚边散落着几枚三菱LOGO的螺丝钉:“这厂子以前可是国产车的心脏啊,现在连名字都改了。 ”
这里曾是国产车的“发动机粮仓”。 90年代末,中国车企还造不出像样的发动机时,沈阳航天三菱的车间里,流水线日夜轰鸣。 4G6系列发动机像黄金一样抢手,刚下线就被运往长城、比亚迪、奇瑞的工厂。 一辆辆国产车装上“三菱心”,才敢开上马路。 2003年,每三台国产车里就有一台用的是三菱发动机。 东南汽车的工人常开玩笑:“咱家的车,除了壳子全是三菱的! ”
三菱最风光时,连公务车都得靠它“开路”。 90年代,帕杰罗越野车凭借能爬坡过坎的硬本事,成了偏远地区政府车队的标配。 云南某县的司机老张还记得:“下乡遇上塌方,只有帕杰罗冲得过去,领导点名就要它。 ”
转折点藏在长沙的广汽三菱工厂里。 2018年,这里还挤满4000多名工人,流水线上每3分钟就有一台欧蓝德SUV下线,全年卖出14万台车。 但仅仅五年后,车间变得空荡寂静,传送带积满灰尘。 保安老李指着墙上的生产计划表苦笑:“去年就贴了张纸,写着‘今日产能:16%’。 ”
三菱的溃败早有伏笔。 2000年“刹车油管事件”爆发时,三菱的傲慢就埋下祸根。 有车主发现帕杰罗的刹车管会被底盘磨破,投诉后厂家却拖延半年才召回。 维权车主在4S店门口拉横幅:“杀人车还在卖! ”品牌口碑从此裂开第一道缝。
更大的危机来自三菱的“六年空白”。 2019年后,广汽三菱再没推出过全新车型。 展厅里的欧蓝德卖了七年,中控屏还是电阻触摸屏,倒车影像模糊得像打了马赛克。 销售小王吐槽:“客户一问车机系统,我就冒汗——这玩意儿连手机都连不上! ”而隔壁比亚迪店里的宋PLUS,已经能玩《王者荣耀》了。
电动化浪潮成了压垮三菱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3年,三菱仓促推出纯电车阿图柯,结果被扒出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车。 更尴尬的是,这车续航520公里卖20万,比亚迪同价位车型已做到600公里。 某汽车论坛上,网友毒舌点评:“三菱的电动车,就像用诺基亚打王者——活在上个世纪。 ”
联盟内斗则让三菱雪上加霜。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高层常年争权,中国业务沦为牺牲品。 2019年,广汽三菱急需新车型输血时,日方工程师却被紧急调回日本“支援总部项目”。 中方管理层气得摔文件:“等他们吵完架,市场早凉了! ”
沈阳发动机厂的财务数据揭示出残酷现实:2024年亏损6252万,2025年一季度又亏2367万。 会计老周翻着报表直摇头:“现在除了几款皮卡还用我们的发动机,乘用车厂全转电动了。 ”仓库里堆满滞销的发动机,像一堆过时的铁疙瘩。
三菱的退场引发连锁反应。 五菱宏光的采购主管连夜飞沈阳谈判:“发动机要涨价5%,成本压力太大了! ”而长安的工程师们却在加班拆解三菱4A91发动机,组长指着缸体教导新人:“记住这个结构,这是咱们自主研发的起点。 ”
日本名古屋的三菱总部,高管们正把中国地图从战略板上撤下。 会议室投影屏显示着新计划:转战东南亚,联合日产在墨西哥造电动车。 但泰国工厂的日籍厂长私下抱怨:“这里工人效率只有中国的60%,良品率差一大截。 ”
沈阳工厂的更名仪式上,北京赛苜科技的代表接过49%股权证书。 有记者追问新股东转型方向,对方只神秘一笑:“新能源赛道见。 ”老厂区角落,工人们把最后一批三菱发动机装车发运。 车厢铁门关闭的刹那,一枚生锈的三菱标从缝隙滚落,静静躺在水泥地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