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车企杀回马枪!中国车企俄市暴跌58%,213家展厅已关门,丰田雷诺要回归?

欧美车企回马枪杀来!中国车企俄市暴跌58%!丰田雷诺强势回归?

俄罗斯市场,这个曾经让中国车企赚得盆满钵满的"黄金地",现在正在上演一场残酷的大逃杀。

今年第一季度,213家挂着中国品牌招牌的汽车展厅关门大吉,占到了同期关闭展厅总数的近八成。更扎心的是,俄罗斯已经从中国汽车出口的头号目的地,跌到了第三位,被墨西哥和阿联酋反超。这种断崖式的下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想2023年,那时候的俄罗斯市场简直是中国车企的天堂。单车净利润轻松突破10万元,只要能把车运过去,根本不愁卖。当时新签约的经销商合同里,62%都印着中国品牌的名字。那会儿谁能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风向会变得这么快?

欧美车企杀回马枪!中国车企俄市暴跌58%,213家展厅已关门,丰田雷诺要回归?-有驾

高利率成了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

俄罗斯央行为了压通胀,把基准利率死死钉在21%的高位。这个数字传导到消费端,直接变成了30%的汽车贷款年化利率。你想想,一辆车平均售价25万人民币,贷款利率30%,普通俄罗斯家庭谁还买得起?

这还不是最狠的。去年10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上调70%到85%。对那些大排量车型来说,光报废税一项就要多掏20.8万元人民币。紧接着今年1月,进口关税系数又被调到了20%至38%,连清关费用都涨了近3000元。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中国车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更要命的是,俄罗斯政府的政策变化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汽车电商平台Fresh的创始人米加利吐槽说,计算这些税费"比算养老金储蓄还复杂"。上个月还能卖12.2万辆,下个月可能就跌回8万辆,经销商们根本摸不清规律。

欧美车企杀回马枪!中国车企俄市暴跌58%,213家展厅已关门,丰田雷诺要回归?-有驾

灰色通道被堵死了

以前不少车商走"灰色通道",通过中亚国家转运进入俄罗斯,能省下一大笔税费。现在这条路彻底走不通了。俄方强制要求这些中转车辆补齐所有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单纯倒买倒卖已经没利润可言。

更狠的是,从今年7月起,俄罗斯强制实施OTTC认证。这个认证不仅让单车成本增加了4000美元以上,认证周期还长达一年。对那些追求快进快出的贸易商来说,这简直是判了死刑。

说白了,俄罗斯政府就是想逼着中国车企从"卖车的"变成"建厂的"。他们既需要中国汽车填补欧美品牌撤离后的空白,又不想过度依赖进口。只有像长城汽车那样在图拉建厂,实现65%以上的本地化率,才能享受税收豁免和补贴。

欧美车企杀回马枪!中国车企俄市暴跌58%,213家展厅已关门,丰田雷诺要回归?-有驾

质量问题成了致命软肋

俄罗斯的冬天是检验汽车质量最无情的考场。零下40度的低温下,不少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出现了冷启动困难、续航大幅缩水的问题。更麻烦的是,早年通过平行进口渠道进去的大量车辆,因为没有官方售后体系,一旦出故障就陷入了"零件荒"。有车主为了一个简单的配件,要等上好几个月。

今年2月,俄工贸部部长甚至公开点名批评三款中国卡车存在严重缺陷,要求吊销证书。这些问题积累下来,化作了1.2万封投诉信,其中近八成都在抱怨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原本对中国汽车抱有新鲜感的俄罗斯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外来品牌的可靠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会暴跌58%。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经销商的库存积压,是一笔笔打了水漂的投资。

欧美车企杀回马枪!中国车企俄市暴跌58%,213家展厅已关门,丰田雷诺要回归?-有驾

老对手们正在悄悄回来

就在中国车企焦头烂额的时候,那些曾经撤离的欧美日韩品牌,似乎嗅到了机会。现代汽车在出售工厂时留了个心眼,悄悄保留了回购条款,这个冬天还注册了好几个商标。丰田、雷诺回归的消息也开始在市场上流传。

虽然这些品牌目前大多还得借道平行进口,但它们在俄罗斯消费者心中的根基依然牢固。不少俄罗斯人宁愿多花钱买一辆二手日系车,哪怕因为报废税调整价格上涨了5%到27%,也不愿意冒险尝试口碑还不稳定的中国新车。

这对中国车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边是政策收紧、成本飙升,一边是老对手虎视眈眈准备卷土重来,留给中国品牌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欧美车企杀回马枪!中国车企俄市暴跌58%,213家展厅已关门,丰田雷诺要回归?-有驾

笔者以为

俄罗斯市场这场大洗牌,其实是给所有出海车企上了一课。那些只想着赚快钱、倒买倒卖的车商,注定要在库存积压和资金断裂中离场。真正能活下来的,是那些愿意扎根本地、完善售后、提升品质的企业。

下诺夫哥罗德州等地政府虽然还在向中国企业抛橄榄枝,承诺只要落地建厂就给最优条件,50%以上的本地化率可以换取6年的报废税豁免。但这对习惯了轻资产运营的车企来说,是一次豪赌。本地化不只是盖个厂房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供应链基础薄弱的市场重新搭建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全球化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货物搬运。当潮水退去,真正考验的是谁能在他乡的冻土上,扎下带不走的根。俄罗斯市场的这场寒流,或许正是中国车企从"贸易商"向"实业家"转型的阵痛期。熬过去的,才能真正站稳脚跟;熬不过去的,只能黯然退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