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刚上班三天,车检站排起了长队。9号检了75辆,10号70辆,11号预估也差不多七十来台。这数据放在平时顶多二三十辆,明显是过节后集中爆发。我问一兄弟,他是检测站的,说:这日子,人家赶着交保险和上路的,多了。其实我理解,这活就像医院CT机,一笔大投资买了机器,接下来就是不停地跑业务,跑辆车挣几个钱,日积月累和厂子账面都亮堂。
这阵年检,又炒起来吐槽热潮。网上各种声音都有,有人喊着取消年检,也有人坚决说安全第一,甚至还有人觉得这就是收割机。我刷个车友群,看到朋友小张吐槽说:收费高得离谱,咱这儿差不多少个四百,多的都跟保养费一个价。他说的四百多是承德那边的标准,好家的老车费劲,咱这年检本来就不便宜,更别说环节多了啥都得掏钱。
不过这收费真是全国大不相同。我从同行那边听说,内蒙一些地方才收一百多,河北别的地区也就是二百多。这悬殊,咋就能差这么多,比如同是一辆车,检测内容差不差,服务也差不多,价格却区别这么大?虽然我没细想过,不过估计跟地方财政、监管力度还有市场供需有关。这些收费不统一真的是成了车主抱怨的话柄。我还记得有位维修师傅说,哪儿检测站少,价格自然高,竞争不够,车主就被宰得更狠。想想挺合理。
我9月刚年检过,那车也是十年老家伙,自己本来想着作死去试试水。问了4S店技术员:要不先检测检测?店里说可以,但说老实话,懒得折腾,自己车也一直在那里保养,心里算是有点底。去检测那天,一查,直接一把过。说实话,之前还挺纠结,这安全年检到底有没有用?毕竟谁会拿自己的车安全开玩笑?但是站在那里排队的车,全是各式各样的车辆,你说谁家的车不该受检?支持取消年检的声音也不少,我倒觉得,没了它,不知道道路上有多少隐患会被漏掉。
讲白了,年检内容大致就环保和安全两项。你说环保,国家怕污染,强制检测排放,这块没商量的。安全呢?前几年车主开车频频闹事故,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车辆超龄、零件老化,需要大伙用检测这种关卡来过滤。但是我也得承认,有的检测站为了多收费,钻空子或者夸大检测项目,这让人忍不了。这就是收割机的说法,真不是空穴来风。销售那块,也有人吐槽说收费不透明,不针对老车和新车区分:明明十年车维修成本高,收费还跟新车一样,怎么合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好几个省份的检测费都没个统一口径,一条隧道,可能十个收费点规则都不太一样。这让行车的朋友们闹心不已。有人跟我说:你说这收费,真像,有点成色没到底,卖的啥码?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反映了真实的焦虑和不满。
突然想到,这些检测流程,从研发角度来讲,就像设计一条流水线,某环节流程优化了,节省的人力物力就能降低成本;但现实中供应链博弈复杂,检测设备标准统一了,背后利益链条也更大了。一旦涉及人员利益,比如维修配件销售、加检测费,涨来涨去,车主就不乐意了。这方面,我以前写过文,研发的流水线瓶颈和供应商博弈像打扑克,没人真正愿意让步,谁都得占点便宜。
我忽然又想到,车检排队那么久,难道真没法分散点波峰?比如错峰预约,搞个智能分流啥的?销售说系统倒是有,但使用率才30%(体感估计,数据样本少),都懒得用。大家说,网络预约能不能真起作用?我觉得这也是个大难题,毕竟车主多数是临时起意,看保险到期才匆忙来。
说回收费这事,有位修理工朋友干脆告诉我:你看,十公里多花10元燃油,比这四百块检测费还心疼,倒不是忍不了,是看不透。他心算了一下,百公里油费相对检测费还算合理,但问题是不知道这些钱都去哪儿了。监管乱象也不少,没人盯着脚指头,套路就多。
这中间还有个跳脱的思考——要不车主自己动手,随便买个检测仪,再自己测测试?(这段先按下不表)安全隐患不低,但也挺诱人。技术在进步,成本在降,未来是不是会有更灵活的年检方式?谁知道呢。
我想问问你们,站在人车路的角度,年检是必须的安全阀,还是一场只会赚钱的游戏?那些排着长龙的检测站,平日里到底有多少汽车是真出现稳定问题,能不能有更细化的数据?我翻了翻相册,看到一辆新车和一辆十年老车共排一条队,竟感觉两者的路上命运差距真大。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