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的一句“有了周榜单的发布,是不是还要来日榜单?”直接掀翻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数据泡沫”。
矛头直指车企热衷发布的销量周榜——这个被资本和流量裹挟的“数字游戏”,正在将行业推向虚假繁荣与恶性竞争的深渊。
周销量榜,一场失控的“数据狂欢”
近年来,销量周榜逐渐成为车企的“第二战场”。从理想汽车率先发布新势力周销量榜开始,车企间的比拼从“月考”升级为“周考”,甚至衍生出“48小时战报”“实时销量排行榜”等荒诞操作。
然而,这些看似热血的数据背后,却暗藏玄机:
数据来源不明:车企如何精准掌握对手每天卖了多少车?答案是——猜的。
部分数据依赖经销商上报的预估数,甚至直接通过“集中交付、限时补贴、提前开票”等手段人为拉高销量,刷单、造假、数据对赌的灰色产业链悄然滋生。
口径混乱,横向对比失效:有的车企用“零售量”,有的用“上险量”,有的甚至混杂经销商库存数据。
同一榜单上,不同标准下的数据对比,就像拿苹果和橘子比甜度,最终沦为“谁想赢就改规则”的闹剧。
短期波动误导长期判断:一款新车上市前一周销量下滑,可能是消费者持币观望;某车型因节假日促销冲量暴涨,却被解读为“爆款”
。61%的周销量波动受非市场因素影响,真正反映消费趋势的有效信息不足39%,但舆论早已将其定义为“成败”。
虚假数据的代价:行业浮躁、利润崩盘
中汽协副秘书长柳燕一针见血:“周销量榜摧毁的是行业公信力。”当车企沉迷于“周榜排名”,消费者开始质疑数据真实性,投资者误判市场趋势,甚至供应链也被裹挟进这场“数字内卷”——零部件厂商被迫为短期销量透支产能,质量风险陡增。
更致命的是,过度追求规模导致中国汽车产业陷入“高销量、低利润”的怪圈:2024年,中国车企总销量突破3000万辆,利润却不及丰田1000万辆的三分之一。
利润差距背后,是技术、品牌、服务的全面短板。当自主品牌还在为“周榜第一”互撕时,丰田已凭借混动技术、全球化供应链和长期主义稳坐全球利润王座。
转型箭在弦上:从“拼规模”到“拼质量”
中汽协的“三板斧”已亮明态度:
叫停周榜:3月发布的《规范企业数据发布倡议书》要求车企停止发布周榜,以月度、季度数据替代,过滤78%的短期干扰因素。
禁止拉踩式营销:禁止对比性宣传,杜绝不正当竞争,将焦点回归技术、产品和服务。
重塑行业价值观:推动从“数据竞赛”转向“价值竞争”,鼓励研发投入、质量提升和长期服务。
但转型之路并不平坦。理想汽车在倡议书发布后仅公布“自家销量”,避开行业排名,表面妥协实则钻空子;部分车企一边炒作周榜,一边对技术差距闭口不谈——正如中汽协副总工程师王耀所言:“自媒体吹嘘‘自动驾驶碾压特斯拉’,可我们连算力都拼不过一台Dojo超算!”
丰田启示录:长期主义才是硬道理
中国汽车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标签?丰田的经验值得深思:
专注核心技术:从混动到氢能,丰田每年将营收的5%投入研发,专利壁垒构筑护城河。
拒绝数据焦虑:德国车企按季度发布数据,日本车企依赖第三方认证数据,用稳定节奏对抗短期波动。
全球化服务网络:丰田在140个国家建立维修体系,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远超单一销售利润。
反观国内车企,仍深陷“价格战”“配置堆砌”的泥潭。付炳锋直言:“中国汽车要成为支柱产业,必须从‘拼规模’转向‘拼质量’。”这意味着:
技术突围: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平台架构上突破“卡脖子”难题;
质量革命:用严苛品控对标国际标准,重建消费者信任;
服务升级:从“卖车”到“卖体验”,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中国汽车产业历经十年电动化、智能化跃升,已站在全球前列。但周销量榜引发的浮躁风气,正将行业拖入“数字内卷”的漩涡。
中汽协的怒吼,本质是一次行业救赎——告别短期主义,回归长期价值。
当车企不再为“周榜第一”争得头破血流,而是为技术突破、用户口碑埋头苦干时,中国汽车超越丰田的那一天,或许真的不远了。
毕竟,真正的强者,从不屑于“数据游戏”。
话题互动:
你认为周销量榜该彻底取消吗?中国汽车何时才能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