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则新闻让我有点眉头皱了又舒展。广汽集团和宁德时代签了个十年的合作协议,哎,这次真的不一样。你说,十年是什么概念?差不多两代车型的时间了,也就是说,下一个十年里,它们要把车子、技术都绑在一起。这么长远的合作,我倒是挺好奇,具体能落到哪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上。
我在行业里混了几年,明白这个合作背后有少不了的供应链博弈,也有研发的深耕细作。最直白的,一次公司大合作,不能只图个面子。宁德时代两年前推的换电技术,曾经我听同行说,差不多有个样车跑了个几百公里,换个电池就像换个钱包一样快。实际推广起来,却遇到不少尴尬。一方面,换电站的布局成本不小,另一方面,车企自己还得改基础架构,怎么让用户接受?这其实跟国内快递的挂钩模式差不多:快递公司愿意投资仓库,我愿意用快递,彼此一拍即合,但中间的技术壁垒和利益划分,实在不是那么好搞。
这次合作中,最吸引我的是智能底盘和换电的突破点。你想想,未来一辆车装个智能底盘,可以适应不同路况、实现自动驾驶,那意味着什么?驾驶员不用那么慌张,车也不那么聪明地反应迟缓。
但我其实更关心的是电池的事。去年,我朋友开的纯电车,涨得厉害,百公里成本从2块多升到3块多。换句话说,电池的耐用性和换电的便捷性,关系到最后能不能真落到用户手里,省心才是真的。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的笔记,发现关于宁德时代的数据,估计他们的容量存储,都在1亿到2亿块电池的区间里。按说,这规模量产已经不算小了,但市场认知还在磨合的阶段,尤其是不同车企对电池需求差异大。有个现象:比如比亚迪和蔚来,都在用宁德的电池,但那差别也挺大,原因之一就是供应链思维的不同。比亚迪自己搞,垂直整合,控制力强;蔚来则偏向合作伙伴策略,关注的是更前沿的技术。
我想到一件事。你说,为什么中国车企愿意和宁德合作?我猜测,可能一方面是宁德已在国内形成了准标准化的电池供应体系(不确定,但这是我潜意识里的猜测);另一方面,宁德的规模和技术持续突围,也许让合作变得低风险。也别以为宁德不会有压力。去年我看了个数据:宁德时代的换电站海外布局还在试水阶段,国际市场还得磨合兼容。
(这段先按下不表)合作走得再久,我还是怀疑:这种深度合作到底能持多久?未来会不会变成另一个物尽其用的市场游戏?毕竟,技术始终在变,用户的接受度也在变。短视频流行的那阵子,我认识的某车企研发负责人说过一句话,用户更在意的其实是用车的体验,而不是技术的花俏。这让我一愣。
一方面,车企和供应商都在说创新,另一方面,也要面对市场碎片化的困局。合作越深,意味着利益捆绑越紧,风险也越大。尤其在换电这块,很多中小车企其实还是观望——成本高、标准难统一,依赖宁德的供应链,真真难走长远。你觉得,这次合作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又或许,还会出现合作越深,裂痕越大的情况。
我还想到一个小细节。我最近看了几辆电动车的价格,像某品牌十几万,百公里能跑个200公里左右(粗算,不能太精确),但在续航和换电便利性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你看,有人说,未来一辆车,可能不用它自己带大电池,只带个中枢,剩下的能换能租。我有点怀疑:这靠谱吗?但话说回来,万一真成了,省掉的电池成本,能让车价降不少。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换电站会不会变得像快递柜那么普及?装一个电池,用扫码就换,是不是其实机遇?毕竟,用户体验才是大头。可真要这么实现,除非车和电池的标准化要赶上全民通用水平,否则太多技术细节要操心。
(这段其实还在想,但算了,先写到这里)广汽和宁德的合作,算是把未来可能变成未来要走的路。我还在琢磨,下一步,电池的技术到底还能往哪走?是不是会更轻、更便宜,或者加点智能功能?目前的趋势,似乎都偏向用户更关注体验。
满脑子都是合作能不能持续的疑问。你说,十年能走多远?会不会中途变盘?唉,这事儿还得接着看。
总觉得,未来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像极了一场快节奏的跑步比赛。谁跑得快?谁坚持得久?谁又能抓住那一瞬间的变化,才是关键。你觉得,这场比赛的终点在哪?或者说,谁能真正跑到终点之外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