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保时捷销冠这个事儿,最近又翻出来了,国庆干七天班,9月又是销冠,讲真,我一点都不意外。
因为大家从一开始就搞错了重点。
很多人在讨论,说这个Molly一年卖170台保时捷,到底是真的假的?她是不是有什么通天的背景?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然后开始扒她的客户构成,发现六七成是女性,就更魔幻了,觉得这里面水深得能养一支航母编队。
这思路,典中典之格局太小。
你以为她在卖车?不,她是在卖一张门票。一张通往某个特定圈层,或者说,通往“我看起来已经在这个圈层了”的幻觉门票。
保时捷这个品牌,早就不是一辆交通工具了。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压缩毛巾,你买的不是那堆钢铁和皮革,而是它泡水之后展开的那个巨大的、名为“体面”的幻象。所以,理解这个销冠的关键,不在于研究她的话术有多牛,服务有多好,而在于理解那些走进保时捷4S店的香客们,他们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我来给你演绎一个场景。
一个老板,生意做得不大不小,一年挣个两三百万,开个5系或者E级,总觉得差点意思。他去参加商会,发现老王开帕拉梅拉,老李开卡宴,就他开个奔驰,虽然也是好车,但总感觉在合影的时候自己站的不是C位。他需要一个东西来证明自己“升级”了,他需要一个物理外挂。这时候,你跟他说什么发动机参数、零百加速、底盘调校,他听吗?他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开上这玩意儿,下次吃饭的时候,服务员就会把我的车钥匙放在最上面。
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粗暴。
Molly老师的工作,本质上不是销售,而是“信仰确认师”。她的任务不是去创造需求,而是去接引那些早已被品牌玄学洗礼过的信徒。她的客户走进店里,内心已经默认“我需要一台保时捷”,Molly只需要做的,就是扮演那个把圣杯递给他的神职人员,温柔地告诉他:“是的,您的选择无比正确,拥有它,您就圆满了。”
所以你看,她说的“六七成客户是女性”,这个细节才叫杀人诛心。
因为在很多消费语境里,女性对这种“符号价值”的感知力,比男性要直接得多,也纯粹得多。我作为一个中年男人,买个东西可能还要纠结一下性价比,想想这钱是不是可以拿去给显卡升级。但对于很多信仰坚定的人来说,喜欢就是喜欢,需要就是需要,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保时捷对于她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大型的、可以移动的、金属外壳的爱马仕。你跟一个买铂金包的人谈皮质耐不耐磨?她只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奇怪。
所以Molly老师根本不需要做什么额外的事情,她只需要保持真诚,保持专业,然后把品牌的“神性”光环稳稳地顶在头上,自然会有人来“朝圣”。
再说难听点,保时捷这个品牌本身,就是最大的销售。Molly老师更像是一个服务器里最懂规则的顶级玩家,她知道哪个副本会爆最好的装备,哪个时间点上线能接到稀有任务。她做的不是创造游戏,而是在这个游戏里玩到了极致。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我上次装一个宜家的柜子,对着说明书研究了三个小时,最后还装反了一块板,差点当场心态爆炸。那个才叫辛苦。
至于网上那些“造黄谣”的烂事,更是把这个故事的荒诞性推向了高潮。
为什么会有人去造这种谣?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一个女性,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是无法理解的,是反常识的。他们的认知系统里,没有这个代码。所以他们的大脑为了防止系统崩溃,必须给这个现象打上一个他们能理解的、最龌龊的补丁。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更是人性深处的恶。
这帮人就是纯粹的坏,骨子里的恶,没得洗。
但有趣的是什么?恰恰是这些谣言,反过来又成了保时捷这个品牌“价值”的一部分。你听我这个暴论是不是很离谱?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卖车这事儿说得跟修仙似的,可能有点魔怔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那味儿?
当你买一个普通家用车的时候,你最大的烦恼可能是油耗高,或者保养贵。但当你买了保时捷之后,你的“烦恼”会升级。你会开始担心被人划车,被人嫉妒,甚至被人“造黄谣”。这些烦恼,本质上是一种奢侈的烦恼,是一种“身份税”。它就像一个反向的认证,恰恰证明了你已经脱离了普通人的世界,进入了一个会被人无端揣测和攻击的“名利场”。
所以,整个事件的逻辑闭环是:Molly老师卖的不是车,是进入名利场的门票。而那些下三滥的谣言,就是这张门票上最醒目的、甚至有点烫金效果的防伪标识。它用一种极其扭曲的方式,再次确认了这张门票的含金量。就问你怕不怕?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
所以,别再纠结那170台是真是假了。真相是,只要保时捷的品牌玄学一天不破,就会有无数个Molly老师站出来,卖出无数个170台。而她们卖的,永远都不是车本身。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