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一汽丰田那个bZ5的新闻,我第一反应不是这车怎么样,而是丰田终于“悟了”。但它悟的这个道,感觉跟同行们不是一个位面的。当所有人都挤在智能、算力、自动驾驶的赛道上,准备修仙飞升的时候,丰田一把子给你拉回了现实,开始在地上挖防空洞,主题就一个:安全。不,更准确地说,是“别炸”。
这操作属于什么?属于典型的“不装了,摊牌了”。在新能源这个修罗场里,大家都在卷各种花里胡哨的神通,什么意念开门、全场景自动泊车、后排KTV,一个比一个玄幻。结果丰田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把最新的bZ5推出来,核心卖点居然是——我的电池,轻易不会变成窜天猴。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这简直是把“求生欲”三个字刻在了脑门上。
当下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而是黑暗森林法则下的生死局。不存在什么体面退场,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自爆。你看理想,我家庭你无敌。你看问界,我智驾你随意。你看小米,我直接把价格干穿,蛋糕都不给你留。每一个都是发了疯一样往死里卷。丰田bZ5这一手,看似保守,其实是另一种维度的发疯。它的潜台词是:你们继续卷,继续整活,你们的神通再牛逼,万一哪天走火入魔“渡劫失败”了呢?我别的不会,但我能保证我的这个“能量压缩毛巾”,也就是那个比亚迪刀片电池,被我用五层金钟罩铁布衫给裹得严严实实,主打一个物理飞升。
你看它那个五重电池防护,简直就是一部偏执狂的自白。什么车身吸能结构,1500兆帕的钢梁,搞得跟个移动堡垒的骨架一样。说在中汽研80公里时速侧面硬刚,电池包屁事没有。这还不算完,电池外壳无电化,扔水里、撒把盐都没事;冷却器藏在电池包底下,就算漏了,也是水往低处流,绝对不给你跟电芯亲密接触的机会;冷却液本身还是绝缘的,属于雷电法王来了都得摇摇头的那种。最后再给你配上三重监控,每个电芯都上一个紧箍咒,24小时盯着。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早期电动爹的中年人,看到这种堆料,心里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我觉得丰田这种偏执狂一样的安全堆料,在今天这个市场简直是一股清流,让人安心。毕竟,没有什么智能座舱比我自己的命更智能。但另一方面,这种只谈安全不谈体验的做法,又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像个只会背书的老古董。别人都在开银趴,就你丰田在门口做法事!卷不动就别卷了啊!
真正的战场,往往比实验室里残酷一百倍。你自动驾驶的算力再高,544TOPS,听起来比我家电脑还快。但你能算得过小区门口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吗?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传感器再多,算法再牛,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丰田搞的这33个感知硬件,听起来是给车装了个写轮眼,但它能看懂中国特色的人情世故吗?它能预判一个外卖小哥为了抢时间而进行的薛定谔式走位吗?不能。所以,丰田干脆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最坏的结果上:就算撞了,就算坏了菜了,我也保证你人没事,车不燃。这是一种降维打击,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说起来,我楼下那家麻辣烫又涨价了,现在连个油豆腐都快吃不起了。这个世界真的不会好了。
回到bZ5,你会发现,丰田的核心逻辑从来没变过。它卖的不是车,是一种“确定性”。就像奔驰一样,很多人买奔驰,不是因为它性能多好,内饰多豪华,而是因为那个三叉星徽代表了一种“品牌玄学”。它告诉你,你买的不是一堆钢铁和零件,而是一个身份,一个承诺,一种“就算我落魄了,开这车出门依然体面”的信仰。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内饰做工、售后服务,他只会觉得你亵渎了他的神。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丰田的品牌玄学,就是“可靠”。几十年来,“有路就有丰田车”这句话,跟“多喝热水”一样,虽然无聊,但绝对政治正确。现在到了电动车时代,丰田想把这个玄学延续下去。同行看了也得傻,我们技术都迭代三四轮了,你还在讲你那开不坏的老故事?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一个车企的战略比喻成玄学和修仙,可能有点过于魔幻了。但你仔细想想,这不比车企PPT上的那些词更形象吗?
所以bZ5这车到底怎么样?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一种“虽然我错过了整个时代,但我至少不会死在路上”的诡异安全感。它把安全这个最基础、最原始的需求,又重新抬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对于那些已经被各种新名词、新技术搞得头晕脑胀,只想买个安安稳稳代步工具的消费者,尤其是丰田的老用户来说,这套说辞简直典中典,精准打击。他们不需要车会唱歌跳舞rap,他们只需要车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辆车。
能过,就是能过。在所有人都追求“成仙”的时候,丰田只想保证自己不会“成盒”。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