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智利和澳洲的表现让我挺惊讶的。你知道的,过去几年咱们国产车在海外算是闯出了一片天,但这两个市场确实给我不少惊喜。
比如智利,去年九月,轻型车市场的销量大概是31871辆,里面中国品牌占了不少份额。长城居然九月成为最畅销中国品牌,销量达到1397辆,跟去年同期比增长了22.8%。这数字要放在国内,可能很普通,但在智利这个他国市场,这叫一个亮眼。而且,去年一到九月,长城在智利的累计销量是11172辆,增长了9%,这是第一次突破一万大关。你说这事猛不猛?我觉得挺厉害的,毕竟进口渠道、售后网点都还不算太完善。
有人可能会说,哎,这还算啥啊,毕竟市场规模小。我同意,估算智利市场今年整体轻型车销售是20万左右,长城占个百分之五还行(当然这是我估的,没细想过太详细),但它能持续做出增长,无疑说明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度。这背后,咱们可以猜测,长城的性价比还算过得去,售后网络逐步延伸,尤其是在城市更偏向年轻用户,喜欢硬派和划算。
转到澳洲,情况又不一样。澳大利亚市场大,去年整体轻型车销售估计在140万-150万辆左右(参考历年数据,具体没查)。长城今年11个月,竟然卖出4.2万辆,比去年整整多出35%。这得加上坦克300连续三个月霸榜中型SUV前三名,真是个不争的事实。你不觉得,中型SUV这个细分市场里,坦克能有如此表现,挺有意思的。
我还翻了下笔记——嗯,长城在澳洲投资的1.5亿澳元建的右舵研发中心,也是个亮点。不知道你有没有没注意到,澳大利亚偏偏要左上右下的左驾车,而长城却专注于右舵车研发,显得很用心。他们还打算推出专为南半球设计的澳龙品牌(我猜测,因为澳龙这个名,听着就有点本土化的意味,被贴合当地需求),还没细节爆出来,但至少代表着他们正把资源投到这里。
话说回来,哪个国家市场受欢迎?你说也难说。毕竟,智利和澳洲市场的消费惯、购车偏好完全不同。智利人喜欢空间大、价格实惠的车,澳洲人更看重越野性能和耐用性。长城在这两个市场都算拓荒者,但都做得还可以。
我一直在想,一个国产品牌能在国外,尤其是像智利、澳洲这样相对成熟或高端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究竟靠的是什么?我觉得,除了价格竞争外,还是产品本身。比如坦克300,以硬派越野赛场的血统和对细节的坚守,让不少喜欢越野的用户认可,价格大概在4万-5万澳元(估算一下,澳洲越野车贵,坦克300在这的销量不错)在当地算合理,性价比甚至比同价的日系或欧系越野更划算。
有时候想想,一切也得看渠道和服务体系。毕竟,海外市场不是国内那样有人能帮你磨合问题,售后、保养、配件供应链,都是大事。这也是我一直觉得烦的地方,一个品牌在海外成功,不只是出口那么简单,背后隐含很多细节。
讲到这,我突然意识到,要是长城在澳洲和智利都还在不断投入,未来或许会逐渐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可你知道吗?我还觉得很难判断哪个市场会更稳。毕竟,澳洲的豪华越野车市场挺大,智利的小众偏向可能更灵活。
哦对了,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在墨尔本的展厅里,那台旧款长城(当时还叫哈弗)被修理工调试时,喷的那一圈泡沫。工人为我随口说:你们国家的车,也能到这水平,慢慢来。我觉得很激励。毕竟,将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国产车能和老外品牌比拼技术?这个问题我心里还没有答案。
至于出口战术——我觉得走量+品牌造势是法宝吧。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国家的表现至少让我觉得国产品牌还可以再往前冲。你有没有猜测过,下一个奇兵会是谁?我自己其实没什么具体想法,只是觉得,要是能在细节上再打磨,比如提高品质稳定性,增加售后网点的覆盖率,那成功也许就更稳一些。
说白了,长城在海外市场的成绩单还算刚起步,既要面对品牌认知度低的问题,也要解决渠道建设的辛苦。从销量增长和市场反应来看,似乎它们的点滴努力还算有点成效。
想跟你问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国产车能不能在海外越走越宽?我心里也没底,或许,还得看那些细节能不能做得更到位。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