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看似平凡,却藏着技术里的“刻骨名心”,小米汽车最近的测试消息,让我有点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雷军在微博里提到小米汽车的测试贯穿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这话听着有点像汽车行业惯常打法,不过再往里掰扯掰扯,里面事儿还真不少。
想想看吧,黑河的零下三十多度和吐鲁番的五十多度,哪个地方在咱平时眼里不是提一句都觉得“不甭提了”,可小米汽车的测试团队,非得在这两头极端环境里折腾。冬测、夏测不新鲜,不少车企都干过,但你知道小米这次还搞了高原测试吗?帕米尔高原,海拔蹭蹭地上5100多米。咱南方人可能对零下三十度没太大概念,不过吐鲁番那种热吧,听着都冒汗了。视频里雷军提到,每年他都会抽时间参与一些测试,不是挂名而是实打实地跑现场,看着就有点不一样,不过说句心里话,再忙都往冰天雪地里凑,是个狠人。
很多人说,小米这是干行业基本操作嘛,没啥特别的,这话就像你吃饭觉得“都是馒头,能有啥差别”,可真得细品才发现问题。雷军提到,小米这次的测试量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看看那些数字吧,SU7路测里程1300万公里,YU7也有850万公里,关键是这里面涉及到的测试车数量和测试时间,明显比一般车企要“得劲”得多。就像雷军说的,“十倍投入”,频繁路测背后其实是为了给车找潜在问题,用最枯燥的方式提前解决问题,让用户少掉坑。听起来很烧钱也挺傻,但不这么“烧”,你指望后面的品质咋高?
说个题外话,我们好多时候喜欢说产品体验怎么样,但很少有人关注“体验”的来源。小米这波操作等于是挖细节里的坑,然后不拿用户当试验小白鼠,把问题提前解决掉。这逻辑要是放在普通事务上,好像挺简单,但一辆车的测试动辄十几万公里,多种环境综合大数据,这事儿可不是单纯“跑起来就行”。
还有一点,雷军这人业务范围确实广,小米从手机到生态链产品转行汽车,走行业深水区,不少人会担心跟老牌车企之间有鸿沟。可是,他的视频和微博都反复强调一点:测试难度、投入规模是完全“拉满”的。换句话说,人家走得是细节又深又长的路,打品质这张牌,从长远看可能值。
真实讲,这种事也不是行业黑科技,但超高的测试标准,过亿公里的数据积累,确实在让小米的车逐步有了点叫板同行的底气。听着是小米的一套话术,但你问问身边已经用小米产品的人,就会发现贼多夸品质的。就像老妈用米家的扫地机器人,用着没毛病,每次都说,“小米东西还行”,这话翻译成汽车领域估计也差不太远。
最后讲句个人感受,好品质背后其实还是一种态度,特别是道路测试这种,耗时间不讨好,用户感知可能还没其他功能来的直接,但要是心思不深,这事儿也做不出来。现在的小米汽车怕是掐准了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车主需求,毕竟测试场地都够写三篇游记了,黑河、吐鲁番、帕米尔,地标够,实际数据更扎实。有时候仔细琢磨,路测这事,看起来枯燥,其实背后藏着小米对于“高品质”的一种承诺——对谁呢,对用户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