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财报一出来,我朋友圈都炸了。
真的,一点不夸张。
理想汽车嘛,之前那个“学霸”,连续11个季度都赚钱,搞得跟印钞机似的。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次duang一下,亏了6个多亿。
这反差,就跟你班里那个次次考第一的同学,突然交了张不及格的卷子一样,所有人都得围过来看看到底咋回事。
你再看这数据,营收同比少了三成多,交付量也掉了快四成。
这数字,都不用我这个产品经理来解读了吧,摆在脸上,就是“不好看”。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啊,是不是车卖不动了?
是,但又不完全是。
你品品财报里那句,“剔除理想MEGA召回预估成本的影响,车辆毛利率会是19.8%”。
看见没,问题根子在这儿呢。
MEGA那波操作,说白了就是一次代价极高的产品定义翻车。
这就像你开个网红餐厅,花血本搞了个豪华海鲜姿造,结果一堆人吃完闹肚子。
你不仅得赔钱道歉,还得把这道菜下架,连带着你家本来卖得挺好的招牌小炒肉,客人都开始有点不信任了。
用户买的不是技术,买的是一个“确定性”的解决方案。
MEGA这一下,就把他们家最值钱的那个“家庭用户首选”的确定性给打破了。
所以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一次失败的高端尝试,不仅直接造成了财务损失,还严重动摇了品牌的基本盘。
这才是这次亏损背后,最要命的地方。
而且啊,咱们再往深了扒一层。
他们过去为什么能躺着赚钱?
靠的是“增程”这张牌,精准切中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在一个别人都在纠结电池能跑多远的市场里,他直接告诉你“我没焦虑,想去哪就去哪”,这还怎么输?
但现在呢?
他们自己也开始一头扎进纯电的红海了。
i8、i6这些新车,订单是不少,看着挺热闹。
可你别忘了,纯电市场里都是些什么怪物?
特斯拉、比亚迪,还有那堆不要命的新势力,个个都杀红了眼。
你以前的优势是“人无我有”,现在变成了“人有我优”。
这个“优”字,可就难做文章了,得靠真金白银去砸,去跟别人拼刺刀。
当所有人都开始卷价格的时候,品牌的光环就没那么亮了。
你以前买理想,可能闭着眼就买了。
现在让你买他家的纯电,你是不是得打开APP,把隔壁小鹏、蔚来、小米的配置表拉出来比个三天三夜?
这就是从蓝海战略跳进红海肉搏的代价。
阵痛,是免不了的。
当然了,光拆台不给方案,那是杠精,不是产品经理。
那要是我,现在该怎么办?
首先肯定不能再画什么星辰大海的饼了。
先把手头的牌打好。
你看那个i8和i6,订单不是说超过10万了嘛。
这说明产品底子不差,还是有很多人吃的。
那现在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把这10万个新用户的体验给做到极致。
别天天跟用户讲什么VLA大模型、世界模型了,谁听得懂啊?
你就老老实实告诉用户,这玩意儿能帮你干嘛。
是能让我在堵车的早高峰里多打个盹儿?还是能在我找不到停车位的时候,自己溜达着去找个角落停好?
把场景做实,把价值说透,让用户觉得“嘿,这钱花得值”。
口碑,就是这么一点一滴攒回来的。
再一个,他们家那500多家零售中心,3000多个超充站,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这可不是摆设,这是你跟用户接触的最前线阵地。
能不能玩出点花来?
比如给老车主搞点专属的充电福利,或者在周末把零售中心变成亲子乐园,让用户愿意待在这儿,愿意跟你玩。
把流量做成留量,再把留量做成品牌的死忠粉。
这比你花几千万去投个开屏广告,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最怕的不是业绩下滑,而是对下滑的原因视而不见,还在用过去的功劳簿给自己催眠。
从财报看,他们对第四季度的预期也挺务实的,主动调低了。
这说明管理层心里是有数的,知道疼了,这就还好。
从一个靠“增程”偏科拿高分的优等生,要变成一个纯电、增程都不能落下,还得拼智驾、拼服务的全能选手,这中间的学费,该交还是得交。
这一跤摔得不轻,但只要能爬起来看清楚脚下的路,总比闭着眼睛往前冲要强。
所以,你怎么看这事儿?你觉得理想这波从“增程学霸”到“纯电新生”的转型,是步子迈得太大了,还是纯粹因为市场太卷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