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一股强劲的硬派越野车潮流在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兴起。那时候,一家崭露头角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凭借其背后国际知名品牌的耀眼光芒,满怀信心地进军市场。他们推出了几款SUV车型,设计时尚炫酷,价格又十分接地气,迅速成为了汽车市场上的热门之选。
2017年,这家汽车制造商的销量猛增至22万辆,展厅内人山人海,广告宣传无处不在,展现出一种意欲雄霸市场的强大气势。那时候,谁又能预料到,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仅仅十几年间竟会一落千丈,背负上高达117亿元的巨额债务,最终无奈地退出中国市场?
SUV市场的“黑马”
2010年,广汽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迅速达成共识,共同出资170亿元人民币,创立了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双方各持股50%。公司的总部设在湖南省长沙市,并且已在广州市和长沙市建立了两大生产基地,两者的年总产能合计超过了30万辆汽车。
那时候,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晰:要让Jeep、克莱斯勒、道奇和菲亚特这些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大放异彩,销售火爆。
2015年,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销售公司正式成立并挂牌运营,其主要职责专注于市场营销以及售后服务领域,标志着公司正式踏上了全面发展的新征程。2016年是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广汽菲克)的辉煌之年。
这一年,他们强势推出了自由光、自由侠和指南者三款SUV车型,这些车型不仅继承了Jeep品牌的越野性能,而且价格相比进口车型要低得多,极具竞争力。消费者一看,觉得这车既上档次又性价比高,于是纷纷下单购买。
那一年,销售量急剧攀升至17.99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增幅高达260%。到了2017年,其销售势头更加强劲,全年销量达到了22.23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3.57%。在大街小巷,Jeep自由光和自由侠的身影比比皆是,成为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座驾”。
广汽集团的时任掌门人曾庆洪满怀壮志地宣布,这款车型是他们“欧美路线”战略的关键一子,旨在与自主品牌及日系品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并向着年产300万辆的目标奋力冲刺!
那时的广汽菲克,犹如汽车市场中的一匹黑马,迅速而强劲地驰骋。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好势头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遇到了诸多麻烦。
断崖式下滑
遗憾的是,从2018年起,广汽菲克就陷入了困境。实际销售量从高峰期的22万辆下滑至12.52万辆,到了2019年进一步减少到7.39万辆,而到了2020年,销量更是缩减至仅4.05万辆。
2021年的情况更为糟糕,销量仅剩2.01万辆。到了2022年上半年,销量急剧下滑至仅1861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高达84.18%。
到了8月份,产量和销量都降到了零,工厂里变得冷冷清清,机器上积满了灰尘,工人们也无事可做。车子卖不掉,钱包自然就越来越瘪了。
2021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的总资产为103.39亿元,但其负债总额却高达117.78亿元,导致资产负债率攀升至超过100%的水平,这意味着公司的负债已经超过了其资产价值,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到了2022年9月,情况进一步恶化,公司的总资产减少到了73.22亿元,而负债却高达81.13亿元,导致净资产直接亏损了7.91亿元。
法院后续认定的无异议债务总额达到了40.44亿元,然而,该公司的账面资产仅有38.94亿元,经过清算评估,其价值更是缩减到19.15亿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便是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掉,也无法还清债务。
从初入市场时的风光无限,到如今销量惨淡、背负百亿债务,广汽菲克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有专业人士指出,广汽菲克的产品更新换代过于迟缓,老化问题严重。
自由光和自由侠在刚推出市场那会儿确实挺吸引人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的喜好也随之转变。遗憾的是,广汽菲克在这方面似乎没能及时跟上,缺乏能够迎合新市场趋势的新车型。
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纷纷推出了众多设计时尚、配置丰富的SUV车型,而且价格亲民。这样一来,消费者当然更愿意选择购买这些车型了。
再者,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大潮已经到来,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随处可见,而广汽菲克却依然固执地坚持生产燃油车,因此未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的步伐。当然,与这些问题相比,更为严重的是股东之间的冲突。
2020年和2021年,广汽集团与Stellantis集团都下了很大决心,分别向公司注入了10亿元和30亿元的资金,总共达到了40亿元,希望能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这钱花出去,就像扔进了无底深渊,一点回响都没有。2022年初,法国Stellantis公司突然宣布,计划将其持股比例从50%提升至75%,意图实现控股。
广汽集团当场否认,表示此事并不存在。两边吵得非常激烈,最终合作完全破裂了。2022年7月,Stellantis公司宣布将不再参与合资项目,此后,Jeep品牌在中国市场将主要依靠进口车型以及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来维持发展。失去了股东的支持,广汽菲克的未来彻底无望了。
破产清算
2022年10月,广汽集团经过会议决策,批准了广汽菲克的破产申请。到了11月底,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接手并开始处理其破产清算事宜。2025年7月8日,法院正式宣判:广汽菲克已无力回天,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同时也不具备重组的条件,因此将直接进入破产程序。
6月27日,破产方案获得了通过,债权人在会议上也表示了同意。然而,随后的资产处置工作却成为了一个棘手的大问题。广汽菲克的资产听起来相当可观,其在长沙的工厂占地面积达37.24万平方米,包括厂房、办公楼以及各类实验室。
此外,还拥有德国舒勒公司生产的高速冲压生产线、先进的激光焊接装置以及自动化机器人等高端设备,并且配备了70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17项专有技术以及104个注册商标。经过评估,这些资产的清算价值仅为19.15亿元,远远不足以偿还超过40亿元的债务。
更尴尬的是,这些资产无人问津。2024年7月20日进行了首次拍卖,设定的起拍价格为19.15亿元人民币,但遗憾的是,最终无人参与出价。8月5日,进行了第二次拍卖,价格已降至15.32亿元,但依然无人问津。
第三次拍卖时,价格已降至原价的八折,即12.25亿元,这实际上相当于打了6.4折的大幅优惠,但即便如此,仍然未能成交,再次流拍。管理者心急如焚,连忙联系当地政府寻求招商引资的帮助,并与几家有兴趣的公司进行了沟通,但遗憾的是,最终没有一家公司敢于接手。
原因很简单:尽管这些厂房的设备看起来不错,但它们都是用于生产老旧燃油车的生产线。现在,谁还愿意在这样的生产线上投资呢?
行业大洗牌
事实上,广汽菲克的破产并非一个单独发生的事件,它是中国汽车行业大规模重组与变革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前,合资汽车品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了。
新能源汽车热得不得了,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量分别达到了378.8万辆和374.7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了40%,在市场上的占比高达28.3%。其中,广汽埃安表现尤为突出,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在半年内,该公司售出了20.93万辆新能源汽车,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了108.81%,稳居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前三名的位置。
AION S系列与AION Y系列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中大放异彩,分别成为轿车和SUV领域的热门之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昊铂GT荣耀地担任了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性车型,备受瞩目,风光无限。
相比之下,合资品牌的处境较为艰难。广汽三菱,作为广汽集团的另一个合资企业,在2023年上半年其净资产下滑至负14.15亿元,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
广汽集团发布的2023年中期报告显示,其营业收入增长了27.16%,然而净利润却大幅下滑了48.42%。这一显著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与日本及欧美合作的合资品牌业绩表现不佳,拖了整体盈利的后腿。
广汽菲克的破产事件,进一步凸显了合资经营模式的脆弱之处。以往,合资汽车企业往往依赖于外方的先进技术以及中方的广阔市场,双方各展所长,各取所需。
如今,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自主品牌诸如比亚迪、吉利、蔚来等,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大品牌一较高下的实力。外方想控股、想多分蛋糕,中方不乐意,合作就容易崩。
结语
尽管广汽菲克已经宣告破产,但它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广汽埃安在广州工厂“接力前行”,以新能源汽车为笔,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到了2023年,广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了20%,其中,埃安的AION系列车型频繁出现在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常见的身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