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退市回归吉利!26亿美元豪赌,值吗?

今日,车圈内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成了大家伙儿热议的焦点——吉利与极氪,这对“血脉相连”的企业,怎么就突然上演了“分而复合”的戏码?

极氪刚在美国上市不久,立足未稳,怎会传出要私有化,并回归吉利这“原生家庭”的消息?

这背后,定然隐藏着曲折的故事,一场跌宕起伏的商业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26亿美元豪赌,值吗?-有驾

从“两横”到“一体”:这路径着实曲折

年初,吉利曾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两横七纵”大战略,其中“两横”便是指吉利汽车集团与极氪科技集团。

彼时设想,双线并进,在港股与美股两大资本市场齐头并进,拓宽融资渠道。

那时用车社就认为,此番布局,气魄非凡,眼光独到!

吉利显然志在千里,欲图大业!

特别是极氪,作为李书福先生倾注心血的“电动新锐”,其上市时可谓是风头无两,万众瞩目。

吉利甚至将领克这块“优质资产”划归极氪旗下,期望借助领克的规模与盈利能力,助极氪一飞冲天,扭亏为盈,从而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回溯极氪的财务状况,2024年底其资产327亿元,负债428亿元,所有者权益竟然是负101亿元!

这分明是个“负资产大户”。

与同期蔚来相比,即便蔚来亦面临亏损,但至少尚有60亿元的所有者权益支撑。

极氪彼时的状态,如同一个急需“输血”的病弱少年。

而领克呢?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26亿美元豪赌,值吗?-有驾

2024年上半年营收213亿元,净亏损仅1亿元,俨然是个“小金矿”。

两方一旦合并,极氪的营收便能迅猛攀升至千亿量级,利润亦能迅速转亏为盈。

这恰似给极氪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其瞬间从“负翁”化身为“富豪”,资本市场上的腰杆也随之挺直。

这盘棋,吉利当初运筹帷幄,考量周全,用车社曾为此拍案叫绝,直言这招“乾坤挪移”玩得精妙!

---

会计准则的“罗生门”:账目数字何以南辕北辙?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峰回路转,出人意料!

极氪收购领克一事,原本旨在达成“完美整合”,结果却引发了一场“会计准则罗生门”。

吉利汽车在港股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底极氪的净资产赫然变为162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实现了盈利!

我的天,这速度简直是“神速”!

极氪瞬间从“负债累累”摇身一变成为“家底殷实”,简直是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麻雀变凤凰”。

彼时,大家是不是觉得极氪的这番操作,简直是妙手回春,功力深厚?

谁曾想,极氪自己在美国会计准则下发布的财报,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26亿美元豪赌,值吗?-有驾

2024年底极氪的净资产竟是负142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依然亏损7.6亿元!

这反差也太大了些吧?

前一刻还是“逆袭成功”,后一刻又成了“负债缠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究其根本,这好比是两位不同的“诊断专家”对你进行评估,一位言你财运亨通,一位言你捉襟见肘,究竟该采信谁的结论?

核心在于香港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对共同控制下实体业务合并的资产/负债入账调整政策存在显著差异。

简单来说,就是“算账”的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天壤之别。

从实际情况观察,美国会计准则下极氪那持续扩大的负债经营状况,直接导致了极氪股价的下跌。

此事一出,用车社便陷入沉思,这到底是吉利“始料未及”还是“另有深意”?

毕竟,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绝非轻率之举。

---

私有化背后的“棋局”:代价与未来走向

你以为故事到此就画上句号了?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26亿美元豪赌,值吗?-有驾

远非如此!

就在大家为极氪的财务状况捏一把汗时,吉利又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私有化极氪!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极氪的股价犹如“旱苗得雨”般迅速回升,甚至超出了吉利给出的私有化报价!

这又是为何?

原因在于市场普遍认为,吉利此举是动真格了,要将极氪这个“亲生子”彻底并入吉利汽车的“主体业务”之中。

说白了,此事的核心在于,在美国会计准则下,极氪的表现未能达到吉利的预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负累”。

然而,在香港会计准则下,极氪合并领克之后,却“凤凰涅槃”,不仅实现了权益为正,更达成了扭亏为盈的双重目标!

这仿佛是,极氪在美股的“大考”中表现平平,但在港股这边的“考核”中却名列前茅。

面对此情此景,吉利又当如何抉择?

自然是选择那个“最优解”啊!

将极氪私有化,而后将其融入吉利汽车这个“主干”,如此一来,吉利汽车的财务报表便能光彩夺目,毕竟极氪在港股那边的财务数据可是“非常亮眼”。

这不仅能让吉利汽车的整体实力再上层楼,还能简化内部关联交易,削减运营成本,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26亿美元豪赌,值吗?-有驾

然而,这并非没有代价。

最显著的便是吉利系(李书福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对吉利汽车的持股比例可能会被稀释。

从41.38%降至37.6%,尽管尚未触及失去控制权的边缘,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吉利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运作空间。

这就像是家中添丁,虽是喜事,但总归需要重新分配一些“家产”。

有个引人深思之处,极氪上市前后仅一年光景,IPO融资不足5亿美元,如今却要为私有化支付近26亿美元的对价,这种投入产出比,着实令人费解。

这好比是“得不偿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未能达到最初的预期。

这期间的“反复”,确实反映出吉利在战略调整上,付出了不菲的时间与资金成本。

然而,吉利能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果断从“两横”战略转向“一体化”战略,这种雷厉风行、高效应变的能力,着实令人敬佩。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谁能迅速调整战略,谁就能更好地生存,甚至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汽车行业的战略布局,真可谓是“步步为营,深谋远虑”,每一步棋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吉利此番操作,究竟是“壮士断腕”般的决心,还是“迂回包抄”般的智慧?

是“大胆求变”,还是“精妙布局”?

最终的答案,唯有时间能揭晓。

不知各位看官对此有何高见?

用车社在此,期待与诸位一同探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