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痛批电动车解限速!可跑不快的25km/h,谁能替骑车人说话?

跑不快的25km/h,限得住事故,也限住了生活?央视痛批之下,我可是有话说!

电动车限速25km/h,新国标落地在即,争议声却从未停过。央视点名痛批“解限速”行为,看似板上钉钉的规定,却引来了无数车友“灵魂拷问”:25km/h,真的是为了安全,还是懒政的托词?到底谁能替骑车人说句话?

今天我不谈燃油车、不聊新能源,咱们来盘一盘这台“全民通勤神器”——电动自行车,聊聊限速25km/h这事儿,到底是“速度封印”,还是“安全底线”?

一、速度之争:25km/h,为什么成了焦点?

说到底,限速25km/h不是新鲜事。

2019年开始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就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速度不应超过25km/h。**到了2024年,新版标准延续了这个红线,工信部更是祭出一句老话:“十次事故九次快”。

听上去没毛病,但现实呢?

“我上班7公里,限速25码,红绿灯一多,骑车比走路快不了多少。”

这不是段子,是不少骑友的真实写照。

电动车,本质是工具,不是摆设。买菜接娃、通勤送货,尤其对外卖小哥、快递小妹来说,这玩意儿可不是城市点缀,是饭碗!

而25km/h,真就不够用。稍微斜一点的坡,电机都快喘不过气。别说超车了,连被自行车反超都成日常。

二、安全底线?还是懒政思维?

咱要承认一点:安全,肯定是第一位。

但安全从来不是靠“慢”来实现的。你给我限速25km/h,但不教我怎么骑、不给我专用道、不整治乱停乱放、不处罚逆行闯灯,这能叫“管理”吗?

“你让电动车慢下来了,汽车快着呢,出事照样是电动车吃亏。”

央视的报道里,把“解码”“解限速”当成洪水猛兽,殊不知这背后,是政策与现实的错位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就说得直白:“限速25km/h,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很多山地自行车都能轻松跑到35km/h,让一辆电动自行车比人蹬的都慢,不是笑话是什么?

限速可以,但得科学制定,别光看数字,得看用途

三、为什么骑车人这么委屈?

因为——没人替他们说话!

他们不是汽车主力群体,不像燃油车有4S店可以维权,他们也不像新能源车主有社交平台发声。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城市边缘的主力通勤者。

很多车友提到——

“限速25码,爬坡都费劲,红绿灯一多,迟到成常态。”

“送外卖的兄弟姐妹,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你让他们怎么活?”

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车,不是所有人都有地铁直达,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慢节奏

电动车,是他们生活的“腿”,而不是“负担”。

四、那限速就不该有吗?当然不是!

我不是放飞派,我讲理。

限速有必要,尤其是在非机动车道混行严重、交通秩序混乱、骑行素质参差不齐的今天。

但—限速应分类、应分场景、应科学设定。

比如,城中心拥堵区限速25km/h无可厚非,但在郊区、通勤绿道、坡道密集地段,能不能给点“弹性”?

再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智能限速”技术(如GPS区域限速、蓝牙电子围栏)来实现“按地段限速”?这不是科幻,很多共享单车已经在这么做了。

一刀切的政策,最容易执行,也最容易出问题

五、央视痛批,电动车用户真冤吗?

央视喊话“为何要让电动车慢下来”,是对“解限速”的警惕,也是在强调安全底线。

但现实是——解限速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因为需求在这儿,堵不如疏。

你可以打击非法改装,但你不能忽视合法诉求。 你可以批评超速行为,但你不能屏蔽现实困境。

归根结底,电动车限速问题,本质是对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的考验

六、能不能有个“中间态”?

我有个建议——为电动车设定双速模式:

标配限速25km/h,增加“爬坡辅助”或“临时提速”功能,配合软硬件认证与区域识别,做到“该快能快,该慢得慢”。

此外:

“城市绿道+智能骑行道+车联网监控”,是未来趋势。

别忘了,智能化不光是汽车的专利,电动车一样可以“智慧出行”。

电动车的快也不是错,关键看骑它的人手机怎么骑、怎么管、怎么用的

央视的担忧也没错,用户的诉求也不该被忽略。

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多下一线看看,多从用户视角思考,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争议。

“电动车跑不过自行车,这标准,是不是有点搞笑?”

我是希望以后我们谈电动车,不是谈限速,而是谈创新与共生。

你觉得电动车限速25km/h合理吗?有没有踩过坑、被罚过、爬坡无力的经历?欢迎评论区留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