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身边聊起买车,十有八九都绕不开电动车这个话题。
听上去确实吸引人,告别了加油站排队的烦恼,也不用再为忽高忽低的油价揪心,感觉开上电车,就等于开启了省钱新生活,好像每年都能省出一台高端手机的钱。
很多人都这么想,以前开油车舍不得跑远的地方,现在有了电车,出行成本低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生活半径都扩大了。
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道需要亲身经历才能看清的鸿沟。
对于新能源车来说,这道鸿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宽一些。
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那些只有真正成为电车车主后,才可能体会到的现实问题,看看这趟新能源的浪潮,是不是真的适合每一个人。
首先,我们得谈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续航里程。
买车的时候,宣传册上那个动辄五百、六百公里的续航数字,看着特别让人有安全感。
可实际开起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数字更像是一个理论上的最高分,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基本不可能达到。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复杂。
汽车厂家在测试续航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最理想的条件:天气不冷不热,把空调关掉,全程保持在六十公里左右最经济的时速,在平坦的道路上一直开到电量耗尽。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考试,老师给了你一个开卷、不限时、题目还简单的考试环境,你当然能考高分。
但我们日常开车,面对的是复杂的红绿灯、拥堵的街道、陡峭的坡路,还要开空调、听音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电量消耗。
根据很多专业汽车媒体的实测数据,大部分电动车在春秋季节的实际续航能达到标称的七成半左右,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可一到了冬天,这个数字可能会直接掉到五成半甚至更低。
咱们来具体算一笔账。
一辆标称续航500公里的车,为了保护电池,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我们一般不会把电量用到百分之二十以下,也不会每次都充满到百分之百,通常充到九成多就差不多了。
这样一来,可用的电量区间就打了折扣,实际能用的续航里程也就从500公里变成了400公里左右。
这还只是个开始。
如果你主要在市区里开,走走停停,电车的能量回收系统能发挥很大作用,刹车减速时能回收一部分电能,这时候续航会比较扎实,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实际开的比表显掉的还少的情况。
但问题是,你不可能永远只在市区里转悠。
假如你今天表显还剩200公里,临时有个急事要去一趟一百公里外的郊区,理论上一个来回是够的。
但你心里一定会犯嘀咕,万一路上堵车,或者那边的路况不好耗电快,回不来怎么办?
这种续航焦虑会逼着你,即使电量还足够,也得提前去找充电桩补电,无形中就缩短了你的单次有效行驶里程。
而一旦上了高速,电车的耗电量就会急剧增加。
平时在市区里百公里可能只用13度电,上了高速以120公里的时速行驶,电耗飙升到25度电以上都是常事。
这是因为车速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电机需要输出更大的功率来维持速度,耗电自然就猛。
再加上电池在高功率输出下效率会降低,各种因素叠加,续航打对折都是很正常的。
冬天就更不用说了,低温环境本身就会让锂电池的活性降低,能储存和释放的电量都变少。
更关键的是取暖,燃油车开暖风用的是发动机产生的废热,几乎不额外消耗能源。
而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只能靠电池的电来制热,这可是一个耗电大户。
所以,冬天开着暖风在高速上行驶,是电动车续航最受考验的场景,实际能跑的里程往往会低得让人心慌。
其次,我们再聊聊充电这件事。
很多人觉得,续航有焦虑,用快充不就行了?
充电半小时,又能跑几百公里,听起来很方便。
但方便的背后,是两个容易被忽视的代价:对电池的损伤和不那么便宜的充电成本。
快充的原理就是用非常大的电流在短时间内给电池充电,根据物理学原理,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高温是锂电池寿命最大的敌人,长期频繁地使用快充,会加速电池内部材料的老化,导致电池容量出现不可逆的衰减。
这就好比让一个人长期暴饮暴食,虽然能快速填饱肚子,但对肠胃的损伤是巨大的。
所以,很多售后服务人员私下都会建议车主,尽量以慢充为主,快充应急使用。
然后就是充电的经济账。
如果你家里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那电车的成本优势确实非常明显。
利用夜间的低谷电价,一度电可能只要三四毛钱,充满一辆车也就十几二十块钱,每公里的成本不到一毛钱,这比坐公交车还便宜。
但如果没有私桩,你只能依赖外面的公共充电桩。
现在城市里的商业快充桩,普遍价格都在每度电一块五毛钱左右,包含了电费和服务费,高峰时段可能更贵。
一辆58度电的车,充满一次就要八十多块钱。
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续航折扣,这八十多块钱在市区可能也就能跑350公里,算下来每公里成本就涨到了两毛四。
如果跑高速,可能连300公里都跑不到,每公里成本就接近三毛钱了。
相比之下,一辆比较省油的燃油车,现在每公里的油费大概在五六毛钱。
这么一算,如果没有家充桩,电车在用车成本上的优势就被大大削弱了,而且你还要搭上每次找桩、排队、充电所花费的大量时间。
最后,还有一个很多人在买车时容易被迷惑的,就是所谓的“三电终身质保”。
这个条款听起来像是给车主吃了一颗定心丸,感觉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这辈子都有了保障。
但实际上,这份质保协议里有很多限制条件和模糊地带。
首先,这个权益通常只针对首任车主,车子一旦过户就失效了。
其次,它会要求你的车辆不能用于网约车等运营性质的活动,并且所有的维修保养都必须在官方指定的4S店进行,使用原厂配件。
这就意味着你被牢牢地捆绑在了4S店的体系内,失去了在外面选择更实惠的维修保养服务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质保的范围也很有讲究。
比如,它通常只保障电芯本身,而不包括电池包里的管理系统、冷却系统等其他部件。
电池的正常衰减也不在质保范围内,但如何界定“正常衰减”和“质量问题”,标准很模糊,最终解释权往往在厂家手里。
最让车主头疼的一点是,很多厂家的质保条款里都规定,如果电池包因为磕碰等外力因素受损,将不再享受质保。
咱们平时开车,路况复杂,底盘被路上的石子弹一下,或者过坑洼路面时轻微磕碰一下,都是在所难免的。
但对于电池包布置在底盘的电动车来说,任何一次不起眼的磕碰,都可能成为日后质保扯皮的隐患。
所以,这份看似美好的终身质保,在现实中可能更像是一个附加了诸多条件的“玻璃罩”,需要你小心翼翼地去维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