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这台宋L DM-i智驾版刚好三天,感觉挺复杂。说实在,智驾体验让我又爱又恨。先说好的一面,高速NOA确实流畅,变道挺干脆的,跟车也稳,开这点挨着老司机的感觉。不过别乐观得太早,我在国庆高速上跑,遇到弯道那段,车子明显减速,有几次差点跟不上节奏,尤其是大曲率弯道,降速似乎过头了点,吓得我一身冷汗。
我跟同行的老王吐槽:这车是不是怕刹车不够硬,才自动降速这么狠?他说,这估计是厂家策略,安全第一,但我说,咱开车还想稍微激进点不行吗?说白了,实操体验下,智驾那套算法显然还不够成熟,响应有点保守病。这方面,比起同价位的蔚来ES6或理想L7,宋L的NOA没那么聪明也没那么顺滑。
还有自动泊车,这玩意儿对新手挺友好,停车教程里我朋友那姐都拍手叫好,说比我以前开的大众好多了。但可别高兴太早,宋L的狭窄车位识别能力就差点意思。我倒不是没停进去,而是有一次差点蹭到隔壁墙,幸亏我反应快,手动补救,不然赔了羽毛。这就像供应链里的一个折中,系统先天条件有限,只能软硬件配合靠人补位。厂家得想想怎么优化传感器或加个二级确认,毕竟市面上丐版智能泊车都能更稳了。
顺便说下哨兵模式,这个我真挺满意。以前车停小区地下室,心里没底,怕刮蹭,结果开了哨兵模式,一晚上电量掉了近5%(这是我家的实测,不是官方数据)——有点肉疼,但换来这安心值,算值吧。只是长时间停车,电池亏电可能影响寿命,所以建议还是插个充电宝啥的。
说到电池,这车卖的DM-i其实主打油电混动经济,纯电续航能达到的也就80多公里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朋友那辆理想ONE纯电部分有150公里的续航,12万公里的他体感续航还能维持90%,这对主打家用的车来说,纯电里程长点更让人安心。宋L要想继续坐稳市场,得升级内饰和能普及支持纯电续航250公里以上的车型,否则当前这个续航水平和内饰质感,放到2024年甚至2025年都算中低配,感觉跟友商落差挺大。你看,连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Y、蔚来甚至小鹏,都在努力升级小细节了,内饰和续航都让人眼前一亮。比亚迪要是真的拖给时间过长,一哥地位反倒悬了。
这一点让我想起供应链压力。比亚迪的研发和供应链虽然紧凑高效,但资源分配得精准,总不能纯电续航和内饰两头大火同时掌控,所以只能阶段性发力。就像厨师马上得做两道最拿手的菜,一道配个好看汤碗,一道一定得端上桌味道过关。比亚迪瞄准的是节能和性价比,但有时候不会肉眼可见地慢慢落后。业内朋友说得狠:现在纯电续航是硬需求,少了就是坑。
我朋友小李,刚买了比亚迪汉EV,他说:你宋L这个智驾系统还得让它多跑跑,尤其高速上,NOA算给你省力,但离我想象的完全放手还差十万八千里。我猜这个估算还偏乐观,毕竟自动驾驶辅助技术每天都在进步,只是车企更多是保守迭代,一旦跑偏,赔的就是口碑。
换个角度来聊聊售价,我提的这辆智驾版花了18万多,算是中等偏上价位。比起蔚来的ES6低配版贵不了多少,但从口碑和实操体验看,小跑了俩圈,差距还是能感受到的。开出去确实有面子,家里人也满意,但谁都知道,这车内部氛围灯和座椅皮质还是那种稳重但不惊艳,你朋友一开新款汉,内饰那革新感立马扑面而来。说来说去,谁买智能化,全靠躺平还是能否升级迭代快。
说大段落的话,说不定比亚迪新款马上又要上市了,传说配置全黑内饰了,续航拉高到300公里,这车就直接给我台面了。现在这代,算是打了个过渡牌。换做我,国庆高速NOA见多了,遇上复杂路况还是敢踩刹车的。连那条上高速快车道与慢车道交叉的地方,车都不敢锻炼自动变道,留个大问号给我自己。
跑题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你有人跟我一样,觉得现在智驾体验还得靠辅助,没那么智吗?我有点嫌麻烦就想把脚放松点却犯难,毕竟一旦完全信赖,再加一点点系统鬼畜操作就翻车了。
想想这些供应链博弈,研发攻坚,我体感比亚迪把能量投在成本和续航比上,是理性的策略,但作为用户,我纠结不止一点点。毕竟买车谁不想图个方便又省心?我在想,这几个关键节点上,车企下次升级会不会先把这些智能驾驶的神经末梢调顺了,让咱们这车型真正智起来。
还有个小细节,我打电话问销售,他说新款预售热度挺高,就它了,受欢迎还得排队,这声音里夹杂点兴奋和急促,挺真实。换句话说,这块市场饱和的竞争里,用户口碑这东西说白了还真吃软饭。
最后提个我不确定的猜测,未来混合动力车型的智驾系统会不会和纯电车型一样,依托更完善的电池管理和底盘控制,做到更精细的车路协同?这可能关联到整个智能汽车行业下一波技术革命,但我没深度研究过,只是小打小闹地推演。
你们开过这类混动智驾了吗?高速NOA用着顺不顺?自动泊车有啥坑?聊聊你们的感受,我正琢磨着是否该多跑点长途,把智驾教得听话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