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款新车横空出世了,售价不到九万,实力媲美高端中型插混轿车,上汽荣威M7 DMH震撼登场

说实话,最近翻电动车的市场,发现不少家用插混车型真是越来越香了。刚好有朋友问我,8万多的预算,插混车有没有合适的选择?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名字,其中荣威M7 DMH让我不得不多说几句。

我前两天和一个老销售聊了聊,他那边卖荣威M7挺给劲,纯电160公里,综合续航两千多公里,亏电油耗也才2.9升,想想别的车插混续航就短,这车根本不担心续航焦虑。他说这些数据不算忽悠,那是201公里样本后的实际表现。他续油耗的话,我初听觉得低了点,后来心算了一下,2.9升跑百公里,按现在大概十块钱左右,家里开着划算得很。

又一款新车横空出世了,售价不到九万,实力媲美高端中型插混轿车,上汽荣威M7 DMH震撼登场-有驾

这个M7空间真的大,长4米94,宽1米89,车长都快5米了,说它是中型车一点不过分。刚才翻了下我之前看车的笔记,发现内饰科技感挺足,氛围灯、数字仪表盘、那个大中控屏都做得挺高级。朋友之前开海豹06dmi吐槽空间局促,换个M7这种尺寸,完全是另一种体验。虽然大车操控会偏沉,但家用代步,尤其带家人旅行,怎么说都值。

我有点矛盾的是,前脸设计让人爱恨交织。设计师是前劳斯莱斯的约瑟夫,镀铬直瀑式中网确实霸气,但对一些年轻朋友来说,会不会太老气,不够先锋?私下问过几个20多岁的朋友,他们中有人觉得还挺高级,有人直呼有点中老年车feel,这个审美真的见仁见智。你们怎么看,外观上是不是得分年龄段?

又一款新车横空出世了,售价不到九万,实力媲美高端中型插混轿车,上汽荣威M7 DMH震撼登场-有驾

说到供应链,这玩意儿跟造饭差不多,零部件就是菜谱上的各种食材。插混最大的难度是电池和发动机调配,方案要既省油又有动力,还得预算合理。荣威这次的DMH系统应该算是折中派,不像纯电那样完全靠电池,也不像传统汽油车那么烧油。做研发的朋友告诉我,这种系统迭代很快,供应链稍微出点问题,产量都得打折扣。荣威能在这个价位把续航拉这么高,背后供应链协同肯定下了很大功夫。

这里顺便来跑个题,我前几天还看到有人问:插混车保养比纯电划算吗?这得看怎么定义。我猜纯电的后端维护成本低,但前端购车成本和换电池成本可能比插混高很多;而插混则是技术杂糅,零部件多,维修时可能复杂点。朋友修理厂的小张也说过,插混车偶尔检测电池状态挺费劲,但日常小修还是汽油车相似。倒也没多麻烦,就是多道工序,费用反正也高不少,他说得很实诚。

荣威M7的销量也还不错,我估摸着这是个市场试水期,毕竟售价8.58万起,比起同级别的吉利银河A7、海豹06dmi、秦Ldmi系列来说,性价比直接拉满。刚才我想了一下,这价位的竞争这么激烈,谁能在保证续航和空间的有更舒适的内饰和操控,用户自然喜欢。尤其是对家用需求明确的用户,160公里纯电续航足够日常上班,综合续航超过2000公里也不会因为充电问题郁闷。

又一款新车横空出世了,售价不到九万,实力媲美高端中型插混轿车,上汽荣威M7 DMH震撼登场-有驾

对了,刚才和那个老销售结束时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看这车适合的不是‘追风少年’,是那种想‘稳稳幸福’的家庭主妇或者三口之家。他说这话时还带点自嘲,他自己就是个有娃的中年大叔,买车最看重空间和油耗。听他这么说,我也觉得,从市场角度出发,产品定位挺精准。

不过有人担心这个价格区间,是不是会影响长期保值率?我粗略算了下,同价位买进口的电动车头几年折旧率超过30%,荣威这样国产品牌,打个五折下线都不稀奇。但考虑到插混的油耗优势和续航,实际用车成本低一些,暂且认为性价比更贴合日常需求。虽然这个估算比较粗糙,但给有心购车的人一个大致方向。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有朋友之前开了台插混,开了半年跑了2万公里,纯电模式用得不多,后续养护成本比纯汽油车稍高,但感觉对得起这车的油电双保险。他跟我说了句,就是偶尔堵车多,电池不够用的时候还得发愁充电。这似乎呼应了荣威的纯电续航160公里的优势,真得看你用车场景。

又一款新车横空出世了,售价不到九万,实力媲美高端中型插混轿车,上汽荣威M7 DMH震撼登场-有驾

好奇问问你们,这样一款价格亲民、空间大、续航又实用的中型插混车,是不是终于填补了市场一个空白?或者说,这类车在未来会不会被纯电全面碾压?(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车的出现让我想起一件小事——曾经在一个车展后台,有技术人员无奈说,做插混最大难点是平衡,自己都得算得明明白白,才能说服客户。我现在也理解,汽车研发这行,确实得有点数学家心态。

又一款新车横空出世了,售价不到九万,实力媲美高端中型插混轿车,上汽荣威M7 DMH震撼登场-有驾

你说,这台8万多的荣威M7 DMH,能不能真正成为那个肩负家庭重担的靠谱选择?我个人算是不小心被它的数据和空间打动了,但感觉还得多观察市场和用户反馈,不然头铁的话容易掉坑。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