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预计为132万左右,渗透率有望提升至60%左右,或创历史新高。
这数据一出来,评论区炸开了锅:"60%?这是要把燃油车往死里逼啊!""速腾、雅阁这些燃油车还能撑多久?""我那辆刚买半年的燃油车是不是要成古董了?"
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金九银十"的关键冲刺期,新能源车凭着这股势头把燃油车的"最后防线"给冲垮了。
那问题来了:新能源渗透率破60%意味着啥?燃油轿车还有没有活路?背后到底发生了啥?
咱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
新能源渗透率要破60%?这数据背后藏着什么猛料?
先敲黑板划重点:据乘联分会数据,2025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预计为132万左右,渗透率有望提升至60%左右,或创历史新高。当时很多人嘀咕:"60%是啥概念?是不是数据搞错了?"结果仔细一看,这背后藏着三记"组合�拳"——给力、技术升级、产品能打。
咱先说说这60%到底多"狠"。
2024年刚过去,全年新能源渗透率也才刚刚站稳50%的水平线。2025年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升到57.8%,10月冲到60%,这增速简直跟坐火箭似的。这啥概念?就是说每卖出100辆新车,里头就有60辆是纯电或者插混车型,燃油车只剩下可怜巴巴的40辆。你要跟几年前比比看:2022年的时候,燃油车还占着将近70%的份额,现在被反转过来了。
但新能源这次能冲到60%,可不是单纯靠"卷价格"撑起来的。截至2025年10月22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其中报废更新超340万份,置换更新超660万份,对前三季度车市的拉动作用显著。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即将退坡,这带来了大量提前购买需求。你想啊,现在买新能源车能免购置税,明年就要减半征收了,消费者一算账,那还不得赶紧下手?这波"末班车"效应把10月的销量给顶爆了。
技术这块儿,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正在被快速解决。目前新能源车型的续航里程普遍提升,800V高压平台应用增多,显著提升了充电速度。以前开纯电车最怕的就是跑长途,现在很多车型综合续航都能干到1000公里以上,快充半小时就能充到80%,这跟燃油车加油的便利性差距已经不大了。2025年1-9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524.5万个,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947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1.8,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难的问题也在逐步缓解。
产品力这块儿就不用说了。
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自主品牌密集推出新款车型,从5万块的海鸥到30万的问界M9,各个价格带都有能打的产品。这些新能源车不光价格够香,配置还死命往上堆——L2级智能驾驶辅助、15英寸以上大屏、语音交互、OTA升级,这些以前燃油车高配才有的东西,现在新能源车10万出头就能全给你配齐。用户一对比:同样12万预算,买燃油车还是小黑屏+手动挡,买新能源车大屏+智驾+零百加速6秒,这账怎么算都是新能源划算啊。
当时很多人觉得新能源渗透率破60%就是昙花一现,过了这波红利期就会掉下来。
结果看完这三板斧才发现——人家不是靠"输血"硬撑,而是用"技术+产品"组合拳,把新能源车的竞争力彻底拉起来了。
燃油车面对这种三维打击,想守住40%的市场份额都费劲,更别提反攻了。
燃油轿车为啥"不行了"?这背后藏着什么深层危机?
可能有人要问:燃油轿车以前可都是"销量担当"啊,速腾、雅阁、卡罗拉这些车型年销量动辄十几二十万辆,怎么2025年就被新能源车按在地上摩擦了?
其实这背后藏着燃油轿车市场的"三重危机",一层比一层要命。
先看大环境这块儿,整个游戏规则都变了。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强大,电动化转型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燃油车需求持续萎缩。你想啊,2022年的时候,燃油车还能卖出1488万辆,新能源车才558万辆,两者差距将近千万辆。到了2024年,这个差距已经缩小到100多万辆了。2025年9月,燃油轿车销量前十的车型里,轩逸以33,323辆排第一,速腾23,524辆,雅阁13,230辆,星瑞7,296辆。你再看看新能源轿车:宏光MINIEV单月就能卖出51,743辆,星愿43,080辆,秦PLUS 39,132辆。这数据一对比就知道,燃油轿车的"天花板"已经被新能源车彻底顶破了。
再看产品本身,燃油轿车出了各自的问题。
速腾虽然9月卖了两万多辆,但这是靠"国庆特惠"降价2.8万-3.5万硬撑起来的,要是恢复原价,销量立马就得掉一截。雅阁的问题明显——产品力还在线,但价格死活降不下来,起售价17.98万,比同级插混车型贵出2-3万,配置还不够卷,中低配连个360全景影像都得选装。星瑞的问题则是"内外夹击":外部被比亚迪秦PLUS DM-i、吉利银河L6这些插混轿车吊打(油耗3-4L/100km,综合续航1000公里以上),内部又被吉利自家银河L6分流(11万起、油耗3.8L、空间还比星瑞大),这不是明摆着"左右互搏"吗?
用户需求这块儿彻底变了天。
2025年还买燃油轿车的用户,要么是预算有限只能买便宜的(10万以下),要么是对某个品牌有信仰死活不换(比如大众粉、本田粉),要么就是特定场景需求(比如经常跑长途不想找充电桩,或者所在城市充电桩少)。但这些"刚需"用户的基数正在快速萎缩。年轻人买车反应就是看新能源车,他们根本不关心什么"发动机技术"、"变速箱平顺性",他们要的是"大屏够不够炫"、"智驾好不好用"、"零百加速快不快"。燃油车在这些维度上压根就不占优势,用户自然就跑去买新能源车了。
你要说燃油轿车真的一无是处吗?那倒也不至于。
速腾的底盘调校、雅阁的空间舒适性、卡罗拉的皮实耐用,这些优势确实还在。但问题就在于,这些优势在2025年的市场环境下,已经不足以支撑它们守住销量榜前列的位置了。市场不等人,用户的钱包不等人,你不往前冲,别人就会踩着你往上爬。残酷的是,新能源车现在不光在"电动化"上碾压燃油车,连"智能化"、"性价比"、"产品迭代速度"这些维度都全面领先,燃油车想翻身,难度比登天还大。
燃油轿车还有吗?这场"保卫战"到底怎么打?
现在问题来了:新能源渗透率冲到60%,燃油轿车的市场份额被压缩到40%,背后透露出一个深层的信号——燃油轿车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还有没有活路可走?
从市场趋势看,燃油轿车的生存空间确实在被一点点压缩。
2025年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到57.8%,10月有望提升至60%左右。这说明啥?用户不是不买轿车了,而是不买"纯燃油"轿车了——他们要的是"省钱(油耗低)、智能(车机好用)、环保(响应号召)"的产品。传统燃油轿车要是还抱着"发动机牛逼"、"品牌情怀"这些老套路不放,迟早得被市场淘汰出局。
但这不代表燃油轿车就"没救了"——速腾9月还能卖出两万多辆就是证明。
它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价格降到"真香"区间(10万出头买合资)+配置跟上"智能时代"(大屏+L2辅助驾驶)+抓住"特定场景"(国庆返乡购车潮)=照样能打硬仗。类似的案例还有丰田卡罗拉(靠"皮实耐用+保值率高"稳住销量)、日产轩逸(凭"舒适宽敞+价格亲民"常年霸榜)。这些车能活下来,靠的压根不是跟电车硬刚技术参数,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卡罗拉主打"省心"牌,轩逸主打"性价比"牌,速腾主打"合资标杆"牌。
燃油轿车想活得好,要做三件事,缺一不可。
第一件事是价格必须"卷到底"。10-15万这个主力价格带,是燃油轿车的"最后防线"。要是价格还卡在15万往上(像雅阁那样),用户铁定跑去买电车;只有把价格压到10万出头(像速腾这样),才能守住"预算有限但要合资品牌"这部分用户群体。你别觉得降价就是自降身价,在2025年的市场环境下,不降价才是真的"作死"。
第二件事是配置不能"落后时代"。
都2025年了,车机还是小黑屏、智能驾驶还得选装,这就是明摆着"自杀"。燃油轿车虽然没电车的"电池科技"可以炫耀,但车机智能、驾驶辅助这些"软实力"必须得跟上,不然年轻人根本看不上眼。你想啊,现在年轻人买车,反应就是上车先看中控屏大不大、车机系统好不好用、有没有语音助手、支不支持手机互联。这些东西你要是跟不上,别说年轻人了,连中年人都懒得多看一眼。
第三件事是找准"护城河"场景。
燃油车的优势是啥?加油快(5分钟搞定)、网点多(加油站遍地都是)、长途稳(不怕续航焦虑)。这些场景电车短期内很难完全替代,车企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放大"——比如主打"跑长途"、"偏远地区用车"、"不想等充电"的用户群体,而不是跟电车硬拼"市区通勤"这块儿。你去跟电车拼市区通勤,那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人家电车充电便宜、起步快、静音好,你拿啥跟人家比?
业内有个预测挺有意思:2025-2027年,燃油轿车市场份额会继续萎缩,但不会完全消失——它会从"大众市场"退守到"细分市场",专门服务那些"对电动化不感冒"或者"特定场景刚需"的用户。
速腾9月的销量,压根不是"燃油车的胜利",而是"找对打法"的胜利。它证明了一件事:燃油轿车只要价格够狠、配置够硬、定位够准,照样能在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来。但要是还想着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那就真的只能等着被市场淘汰了。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新能源渗透率要破60%、燃油轿车市场份额被压缩到40%的消息一出来,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
有人说新能源车是趋势,有人说燃油车还能再战三年,还有人担心自己刚买的燃油车是不是要砸手里了。咱挑几个最热门的问题聊聊,说不定你心里也有同样的疑问。
第一个问题争议最大:"新能源渗透率破60%是不是就意味着燃油车要完蛋了?"
有人觉得这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燃油车以后只能进博物馆了;也有人认为燃油车在特定场景下还是有优势的,不会这么快消失。客观来说,新能源渗透率破60%确实标志着市场格局彻底反转了——以前是燃油车占主导,新能源车是补充;现在是新能源车占主导,燃油车成了补充。但这不代表燃油车会立马"完蛋",它只是从"大众选择"变成了"小众需求"。就像现在还有人用功能机一样,虽然智能机已经普及了,但功能机在某些场景下(比如长续航、简单操作)还是有市场的。燃油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个问题也挺扎心:"我刚买的燃油车会不会贬值特别快?以后卖二手车是不是没人要了?"
说实话,燃油车的保值率确实在下滑,但没到"崩盘"的地步。根据二手车市场数据,2025年燃油车的保值率比2024年平均下降了5-8个百分点,但像丰田、本田、大众这些品牌的热门车型(比如卡罗拉、雅阁、速腾),保值率还是相对稳定的。你要是买的是这些"硬通货"车型,三五年后卖二手车还是能卖个不错的价钱;但要是买的是小众品牌或者冷门车型,那贬值速度确实会快一些。另外,燃油车在二手车市场还是有一定受众的——比如预算有限的购车者、跑长途的滴滴司机、偏远地区的用户,这些人还是更愿意买燃油车。
第三个问题最现实:"现在还适合买燃油车吗?会不会买了就后悔?"
这得看你的具体需求。要是你满足这几个条件,买燃油车不会后悔:预算有限(10万以内),只能买便宜的燃油车;经常跑长途(每月1000公里以上),不想等充电;所在城市充电桩少,用电车不方便;对某个燃油车品牌有信仰(比如大众粉、本田粉)。但要是你主要在市区通勤、家里能装充电桩、看重智能化体验,那买插混或者纯电才是"正解"——既省钱又好开,部分城市还不限号。
还有人提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燃油车会不会像诺基亚一样,被时代抛弃了?"
这个比喻其实不太准确。诺基亚当年是因为没跟上智能手机的技术,整个商业模式都被颠覆了。但燃油车不一样,它不是技术落后,而是使用场景在变化。就好比现在还有很多人用现金,虽然移动支付方便,但现金在某些场景下依然不可替代。燃油车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会从"主流选择"变成"细分需求",但不会彻底消失。车企要认清这个趋势,别再幻想着能回到过去"躺着赚钱"的好日子了。
新能源车的"大时代",才刚刚开始!
从2025年10月新能源渗透率冲到60%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新能源车的"大时代"已经来了——新能源车能逆袭上位,靠的是"技术+产品+用户需求"三重驱动;燃油轿车市场份额被压缩,输的是"价格不够香+配置跟不上+没找对定位"。说白了,燃油轿车不是"没机会",而是得换个活法——别再吃老本、拼情怀,该降价就降价、该上配置就上配置、该找准场景就找场景,不然迟早被新能源车"团灭"。
这场战争才刚刚打响,三五年燃油轿车市场肯定还会继续洗牌。
有的品牌会像速腾一样找到突围路径,稳住基本盘;有的品牌可能会像雅阁、星瑞一样陷入困局,要么转型要么掉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真正把用户需求放在位、愿意放下身段去"卷"的品牌,才能在这场"保卫战"里活到最后。
最后给你抛个灵魂拷问:要是预算10-15万买家轿,你会选"降价猛"的速腾、"情怀牌"的雅阁、"运动派"的星瑞,还是上插混轿车?
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