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售价20万元的插电混动SUV,若明年起不再享受购置税减免,购车成本将直接增加1.77万元。而这一幕,正逼近一批续航不足100公里的低配混动车型。2025年9月22日,三部门联合发布新规,从2026年起,新能源车免税资格不再“来者皆可”,而是要过三道硬关:能耗、续航、效率。
新政明确,2026年起,所有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新能源车,必须满足新国标GB 36980.1—2025的电耗限值。插电混动与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门槛从43公里跃升至100公里,油耗与电耗也按整备质量设定了更严苛的打折比例。这意味着,政策红利正从“普惠”转向“择优”。
过去十年,新能源车靠规模扩张抢占市场,低续航混动车型以低价策略攻城略地。但如今,政策不再为低效技术买单。那些仍停留在“油改电”平台、电池容量仅5–10kWh的插混车型,已无法满足100公里纯电门槛。即便部分车型标称续航达标,若电耗高于新国标限值,仍将被剔出免税目录。
技术领先的车企早已布局。比亚迪唐DM-i智驾版纯电续航达175公里,荣威M7 DMH达160公里,沃尔沃新款XC70超200公里。这些车型不仅达标,更形成技术护城河。反观部分依赖老旧动力系统的品牌,若不升级混动架构、优化能量管理,其主力车型或将失去价格优势,被迫退出主流市场。
纯电领域同样面临洗牌。新国标对电耗设定了动态限值:整备质量2710kg以上的大型SUV,百公里电耗不得高于19.1kWh。这对高能耗的大型电动SUV构成挑战。蔚来ES8、理想L9等车型若未优化电驱效率或轻量化设计,申报数据一旦超标,即便性能强悍,也将失去免税资格。
政策倒逼技术升级,短期看是车企阵痛,长期看是产业进化。低续航、高能耗车型的退场,将释放出百万级销量空间,由更高能效、更强体验的新产品填补。消费者或许将支付更高车价,但换来的是更长续航、更低使用成本和更可靠的技术。
2025年12月12日是申报截止日,车企正争分夺秒完成技术适配。未来半年,市场或将迎来一波清库存潮。而真正赢家,是那些早已把研发投向电池、电控与系统效率的企业。
政策不再兜底落后产能,技术才是通行证。当补贴退场,真功夫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