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安UT super的价格大家应该还记得吧,4.99万的租金,车身价才8.99万。乍一看,好像比萤火虫那些价格更香一点吧?我说的萤火虫,其实就是那种市面上一些迷你电动车,价格虽然便宜,但配置和续航都很有限。
这事啊,还是要看用在哪。给网约车司机说一句实话,价格要比更重要的其实是用着的成本。尤其是那些跑长途、跑夜场的司机朋友,续航、换电便利才是真硬道理。
我跟你说,埃安UT super租一个月4.99万,能提车。整体车价8.99万,这个价格放在市面上,尤其在同类里,算是很有竞争力的。其续航据我了解,开长途的朋友可以放心:9万多的续航对比身边跑滴滴的,基本能保证不焦头烂额。而且用的是宁德的电池——行业里不错的牌子,安全性相信大家不用我多说了。
光续航还不够,最关键的是还能换电。一位司机跟我说:换电快多了,想想三五分钟搞定,比充电划算太多。换电站多起来后,不少司机开始把换电当成标配。有时候充电站排队充电,看着都有点嫌麻烦。换电站呢,我估计全国大概500个左右(这数字是不确定的嘛,估算个大概),等于把电池变成秒换的日常用品。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刚出行那天,一位司机用的就是这车。车身看着挺硬朗,空间也还可以,座位也宽敞。跟我想象的很多同价位车比,没那么俗。但你要说真实,我觉得还是得用用才知道。
要我说,租电其实就是用两块电池的钱,换来一块备用电池。你说,像房贷一样,每个月付点租金,干嘛非得买车当资产?但我也要提醒,你们别催我说的理想化了。租电有个问题,就是选择多了,后续维护跟得上吗?这个我也没办法百分百保证,毕竟供应链的波动,去年我知道,宁德那批电池涨价的时候,供应变得紧俏。短期内看,成本会略微上扬。
如果把这车用在网约车,月开个1万左右,算下来油钱、充电费再加租金,省掉了不少麻烦(但我得强调:纯粹用电的成本比油车低太多)。我身边有个司机说,现在最怕的是充电不方便,换电站多点就好了。换电站多了,快充普及,那就是真正的解放。
也有朋友问:这个车能不能算是‘全家用车’?我觉得可以啊,但要看需求。空间大,续航够,关键是换电快。你问我,开短途也行,最高兴的还是作为主力的网约车。
我没细想过,为什么新能源车一个劲降价,竞争突然变得激烈。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一样感觉,是不是觉得:价格战都打到这个份上,后续谁更能把控成本才是王道。
有个细节我得说:我记得,某个供应链的朋友告诉我,现阶段,宁德电池在成本控制上还是比较成熟的,但原料涨价也是个变数。没细想过未来的光伏板可能和电池价格同步,变得无主。不过那算未来科技了,当前嘛,就是电池换换电站。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很多司机其实更关心的是续航实测,而不是官方标称的数字。官方说的9万多的续航在我这里是差不多可以信的(当然是估算),毕竟我看过不少车主的实际行驶里程,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徘徊。比起那些价格不高,续航也差的车,确实能安心不少。
说到这,有个细节还挺逗:前几天我听一个维修工说,这个车在冬天续航会跌一点,但基本不用担心。我心想:要是差不多的车都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个良心之作。也有司机反映,冬天实际续航可能会比官方标称的少15%左右吧(这也是估算,大样本少,别全信)。
顺便说一句,车内部设计我觉得也还行。座椅舒适,空间够用,尤其后排腿部空间——其实比我想像中还要宽,适合长途坐。
你会考虑用它做日常通勤或者网约车吗?还是觉得价格虽低,但安全性或者使用便利还不够?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换电站会不会成为未来的新基础设施?如果每个城市都配个换电站点,所谓的里程焦虑就差不多算过去了。
我还在好奇:如果这车的电池还可以再升级,比如换成容量更大一些的版本(猜测,没深入研究过),那使用场景还能扩大不少。此刻,我心里隐隐觉得,公司是不是在偷偷研发标配升级版的可能性其实不小——毕竟,市场对续航的期待还得再提升。
对了,问你们一个:你们觉得,未来电动车续航注意到,像换电这种方案会成为主要选择吗?还只是少数特别喜欢折腾的玩家在用?我自己觉得,如果我每天都能挺快的时间到换电站换电,根本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前提还是那个站点够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还想说,很多时候,买车的主因不是性能,就是用起来安不安稳。你的乘坐体验、司乘之间的小细节,才最能打动人心。
还是得打个比方:你买个洗衣机、冰箱,都是为了用着省心。车也是一样,不光是能用,还得用的顺手。这点上,埃安UT super表现得不错,但我还是想知道:你们身边,真有人用的很满意吗?
可以想象,未来换电、续航会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只是,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接受——毕竟,惯难改,安全感要慢慢建立。
对了,有没有想过,像这种换电方案,真的可以像支付宝红包一样,随时随地取出充电?
最后留个问题:你觉得,限于自己城市的基础设施,换电会不会就成升级的瓶颈?或者说,我们只是被价格和便利绑架了?我也在犹豫,未来的万能钥匙到底是不是电池的快速更换器——这个问题挺有趣,也挺难回答,谁知道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