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和丰田、本田并称“日系三杰”的日产,如今竟沦落到要卖楼续命的地步?
而且这买家组合更是魔幻——中国台湾的敏实集团和美国私募巨头KKR联手接盘,看着怎么有点奇奇怪怪的感觉?
2009年,日产从东京银座意气风发地迁到横滨,当时还特意设计了炫酷的汽车展区向外界炫耀技术实力,就是为了展示“新时代的全球总部”。那时候它是荣耀的象征,是日本汽车工业复兴的图腾。
但这谁能料到十六年后,这里竟然成了“破产拍卖会”现场,作价970亿日元(约44.9亿人民币)贱卖,这不就是“卖身换血”嘛。更讽刺的是,卖了楼还得腆着脸回租继续办公,一边给新东家交租金,一边用卖楼的钱给自家动手术——这种操作像极了败家子典当祖传宅子还赌债。
更糟心的是,日产的崩溃可不是突然袭击,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作死连续剧”。
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约326亿人民币)的惊天大雷炸响时,市场才发现这家巨头早已病入膏肓——平均每天亏掉18亿日元,相当于每小时烧掉三辆GT-R。对比2023财年还盈利4266亿日元的辉煌,这波自由落体式坠落堪称汽车界跳水冠军。
2021年日产在中国还能卖出138万辆,到2024年直接腰斩到69.6万辆,曾经每分钟卖出一辆轩逸的神话彻底破灭。而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352万辆飙升至1286万辆,这份逆势下跌的业绩,根本就是在新能源浪潮里表演原地沉船。
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的“Re:Nissan”复兴计划更透着绝望——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这哪里是还叫复兴啊?干脆直接叫ICU抢救方案得了。尤其讽刺的是,重组费用还要靠卖楼支付,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财务操作,连街边小贩都看得直摇头。
电动化转型的溃败更是教科书级反面案例。当宁德时代把电池成本打到50美元/kWh时,日产还停留在75美元/kWh的远古时代。九州电池工厂开工四个月就停工的消息虽未获官方证实,但日产在电池领域的落后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敏实集团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吃着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红利壮大;KKR作为美国资本大鳄,最擅长的就是抄底濒危企业。两家联手收购日产总部大楼,像极了两大赢家餐桌分食败者遗产的黑色幽默。
所以说,这座970亿日元的总部大楼交易,既是日产断臂求生的无奈,更是传统汽车时代落幕的缩影。
卖楼求生、裁员续命、转型失败——日产的惨剧给所有传统车企敲响丧钟:要么在电动化浪潮里重生,要么就像这座大楼一样,最终沦为大国资本桌上的交易筹码。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