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这F1也太会玩了吧?一场比赛下来,看得我整个人都快炸了。比速度还比烧钱,真是不枉我一大早就爬起来追热搜,刚看到法拉利车迷提前离场,然后蹲在看台上哭得稀里哗啦,我就心想:这把真把我看傻了。你说,赛车本身还能有什么单纯的快感?这些车子扣的都是资本游戏的底子,除了看着那些造价几亿的引擎怒吼,还能看到什么?能看到的,都是那些有钱人的炫富和身份的比拼。场面真是撑起天花板,赚得全场咯吱作响。这些比赛,早就不是单纯的运动了,它变成了一场资本的狂欢盛宴。
我还记得去年梅奔那个研发预算,居然高达1.43亿美元。这是什么意思?就算放在别的国家,都是个国防预算。懂了吧?赛车,不是什么速度与激情的童话,而是比谁能烧得更狠的资本秀场。每个弯道车队都花上千万美元,金属和碳纤维堆叠出来的豪华感仿佛门票真是一张“买不起的炫耀”。有人会说:你为什么这么看?因为我看惯了这些豪车花钱堆砌出来的虚假光环。说到底,这些赛车场上的血腥数字,反映的不是技术的极限,是资本的极限。那些场上的花哨,都是钱堆出来的气派。
更别说那些周边商品和高端门票,简直成了金钱和阶级的象征。赛场外,外滩的豪华酒店套餐都快打破天花板了,一张房卡得好几万,买门票都变成了门槛。你看那些穿着阿尔派车队卫衣的白领,满脸都是“我知道我在圈子里”的骄傲。这些人花的钱不在于看比赛,而是在用这种“身份商品”证明自己又站上了一个阶层的高点。比赛那天,那些二手的车队帽子,一秒就能炒到两千块还断货。你就看得出来,这一切都不是运动,它是身份的秀场。
你知道吗?其实他们买这些,不是真的喜欢赛车,他们是借由赛车这个标签,给自己的生活找点“光环”。你说那个坐在外滩酒店里喝酒的白领,手里摇着香槟,大家聊着未来的理财,心里想的其实很简单:我不只是个打工人,我还是个“在圈内的货”。那些穿着车队战衣、炫耀自己的朋友圈照片里,穿插着各种“豪车名牌”。其实这就是“我还挺有钱哦”的暗示,都是靠借助F1这个虚拟的财富媒介组装出来的虚假身份。你说别人看不出来?心里清楚得很。
可是这些背后,最让人心疼的,还是那些中年男人。他们一边嘴上骂着“烧钱的游戏”,一边还在电视前“津津有味”。我一个朋友的爸,就是典型的这种人。每次比赛,他都要叫我带点啤酒,说“看不懂那些动作,不如听着车声打发时间”。他其实挺明白的,这些比赛不是单纯的技术,比的不是谁的车能飞得快,而是哪个资本圈能撑得起这场炫耀。他说,看这些赛车,反正就是在看“富人怎么玩”。他们的心不是在比赛,而是在帮自己获得一种“成为赢家的错觉”。
更搞笑的是那些看比赛时大呼小叫,嘴里还跟着起伏:哎呀,这辆车跑得漂亮啊,这个弯道顺溜啊。他们其实心里知道:这车花了多少钱,赛道上的每个燃料的流失,都是资本的血汗。可是嘴上怎么说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种感觉。那一瞬间,他们可以忘掉工作压力、房贷压力,甚至那点难看的中年线——就靠这一场豪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中产阶级的赢家”。赛道上的每一次超车,都是对办公室政治的一次反击。车手冒着生命危险冲线的场景,其实就是他们心里那点虚幻的“我还挺牛逼”。一切都变得安慰了,那点有限的光彩,在他们看来,才是真的自己。
说到底,这些狂热的中年粉丝,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上得了车圈的牌,不代表真喜欢,更多的是在用这种烧钱游戏,来装点一点“我还挺有品味”。你要说他们有多理性?呵呵,理性的定义早就被消费品搞得乱七八糟了。明明知道自己还在苦苦挣扎,却要靠着“看一场富人的炫耀”来给自己一点虚假的尊严。他们在不断投票给资本,将自己困在这个无法逃脱的怪圈里。可是估计多少人知道?他们从来没谈过真正的梦想,也没有那份似乎会实现的希望。
到最后你会发现,这场比赛就是一场“资本的狂欢盛宴”,它不关心你的梦想,也不关心你的痛苦。只要你肯掏钱、穿好看、还在朋友圈里晒,那就算成功了。你说是奖杯,还是虚假的阶级标签?谁在乎?反正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操作的。可还真有人心疼那些被糖衣包裹的“焦虑”,被资本堆积成的巨大泡泡刺疼的心。其实——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下次看谁还能买账?这份“豪赌”的快乐,能别再输得那么惨一点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