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本田汽车,很多朋友脑海里可能还会浮现出那个皮实耐用、发动机技术响当当的形象。
就在不算遥远的五年前,也就是2020年,本田在中国那可是风光无限,一年卖出去了162万辆车,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那时候,丰田在国内卖了180万辆,本田就紧紧地跟在后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二名,把同为日系品牌的日产都甩开了一大截。
当时,本田旗下的两家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销量几乎是平分秋色,都创造了各自的历史最高纪录,可以说是得意洋洋。
那时候谁要是说本田五年后会遇到大麻烦,估计大家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但现实往往比故事更让人意外,时间快进到今天,我们再看本田的成绩单,那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最新的数据显示,本田一个月在国内的销量也就六万台左右,这么算下来,今年一整年的销量恐怕连六十多万辆都很难保住。
从162万到62万,五年时间,整整一百万辆的销量就这么没了。
这个下滑的速度,可不是一点一点掉的,尤其是在最近一两年,简直就像是踩了急刹车一样往下掉,让人不禁要问,这五年里,本田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会亲手把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大好江山给丢掉了呢?
咱们先从一个最基础,也是老百姓买车最关心的问题说起,那就是安全。
以前大家总开玩笑说日系车“皮薄”,但大多是调侃,心里还是觉得大品牌质量有保障。
可是,国内有一个叫“中保研”的机构,它专门买市面上的新车回来做碰撞测试,因为背后是保险公司,所以它的测试标准特别严格,撞得越狠,越能看出车子到底结不结实。
结果,本田的好几款主销车型,在这个严格的考试里,成绩都相当难看。
就拿当年火得一塌糊涂的思域来说,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里,这个测试模拟的是车头一小部分撞上障碍物,非常考验车身结构强度。
结果十代思域的A柱,也就是驾驶员旁边那根重要的支撑梁,直接就弯了,导致驾驶舱变形。
更吓人的是侧面碰撞,用来保护乘客的B柱,居然被撞得撕裂开来。
这两项测试结果一公布,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心里都犯了嘀咕:原来我们这么信赖的“神车”,在关键时刻可能并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
后来,本田的中型车INSPIRE,还有SUV皓影,也都在类似的测试中暴露出A柱强度不足的问题。
虽然本田后来在新款车型上改进了设计,证明了它有能力把车造得更安全,但是之前留下的坏印象,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消费者的心里,那种对品牌的无条件信任,开始动摇了。
如果说安全问题是本田自己挖的一个坑,那么接下来整个汽车市场的巨大变化,就像一阵巨浪,直接拍了过来,而本田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这股巨浪,就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我们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崛起。
过去我们买本田这样的日系车,最大的理由就是省油、耐用、保养便宜。
可是现在你看看,这些优点在电动车面前,几乎都不算什么了。
电动车用电,每公里的成本比油车低太多了,而且电机的结构比发动机简单,理论上保养也更省心。
当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把价格打到十万块以内,亏电油耗比本田的混动还低的时候,本田最大的那个卖点,一下子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面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田的反应可以说是慢了半拍。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都在全力以赴开发全新的纯电平台时,本田最开始拿出来的几款纯电动车,竟然是“油改电”产品。
说白了,就是拿原来汽油车的架子,掏空发动机和油箱,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机。
这种车天生就有缺陷,空间布局不合理,续航里程也打折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过渡时期的应付之作,缺乏诚意。
后来,本田总算是推出了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新车,比如广汽本田的极湃1和东风本田的e:NS1。
大家本以为“技术本田”这次总该拿出点真本事了吧?
结果车一上市,价格定得老高,向特斯拉看齐,奔着二十五六万去了。
可大家仔细一看产品力,就觉得不对劲了。
充电速度不算快,没有现在流行的800伏高压快充技术,车里的智能化配置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更是被同价位的国产新势力甩开了好几条街。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小鹏G6上市,带着800伏高压平台和先进的智能驾驶,起售价才十七万多。
这么一对比,消费者心里自然有了一杆秤,谁更有诚意,谁更值,一目了然。
市场的反应也很诚实,本田的这两款电动车销量非常惨淡,最后不得不大幅度降价,有的车型甚至降到了十五万以内,但这已经不是为了争取市场,更像是卖不出去之后的无奈之举,彻底暴露了本田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战略失误和产品力不足。
新能源车没跟上节奏,那把原来的燃油车做好,稳住基本盘总可以吧?
但让人想不通的是,本田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也开始变得傲慢和保守。
你看它的产品线,飞度、思域、雅阁、CR-V,个个都是曾经响当当的名字。
但问题是,这些车的更新换代速度太慢了,而且每次换代,提升得都非常有限,配置给得也抠抠搜搜。
就拿小车飞度来说,中期改款的时候,竟然把车里的喇叭数量给减少了,这种在大家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今天,反向“减配”的操作,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还有它的王牌产品雅阁,全新换代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外观和内饰设计太保守了,看起来就像一个放大版的思域,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B级车标杆的气场和高级感。
在车机系统方面,当国产车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已经成为标配的时候,很多本田车型的车机还停留在只能连个蓝牙听歌的水平,体验感非常差。
其实,不只是本田,所有的合资品牌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品牌的巨大压力。
但你看其他一些品牌是怎么做的?
大众选择和我们的小鹏汽车合作,奥迪用上了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丰田也放下身段和比亚迪合作开发电动车。
它们都意识到了,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光靠自己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必须合作,才能跟上市场的脚步。
唯独本田,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抱着自己那套老旧的造车理念不放,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总觉得只要发动机好,就有人买单。
它完全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成长速度和观念转变有多快。
十年前,大家买车可能还很看重品牌,觉得开个合资车有面子。
但到了今天,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买车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是科技感,是舒适度,是谁能给我带来更好的价值。
当一个品牌的产品不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还在用老眼光看待新市场,那么它的销量下滑,被消费者逐渐抛弃,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本田这失去的一百万销量,正是市场给这种傲慢与保守上的一堂最深刻的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