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了长城的套路:去南极的坦克300,卖的根本不是车

不装了,摊牌了。长城汽车搞了个大新闻,说要把坦克300,还是量产柴油版,直接开到南极长城站去,给科考队当保障用车。

这事儿一出来,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国货牛逼”,而是“坏了菜了”。现在的车圈营销,已经卷到需要去麻烦企鹅了吗?这已经不是掀桌子了,这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让大家都没得吃。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长城这波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直接揣兜里带去了南极,说是要给那边的海豹过生日。

讲真,你冷静下来想一想,所谓的“极地科考保障用车”,跟我们这些每天在城市水泥森林里堵到怀疑人生的普通消费者,到底有几毛钱关系?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面临过最极限的用车环境,是在夏天暴雨的立交桥下,思考我的车究竟是车,还是一艘性能不太稳定的潜水艇。我需要面对的最严酷挑战,是在地库里和另一辆车为了最后一个车位上演“闪电战”,比的就是谁脸皮厚,谁下手快。

你现在告诉我,你的车能在零下几十度的南极一键启动,除霜飞快。诶,是是是,你很厉害。但这个功能能帮我在早高峰的时候从无数加塞的车流中开辟出一条“任意门”,让我瞬间移动到公司楼下吗?并不能。所以你看,这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荒诞且充满“表演性”的行为艺术。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看透了长城的套路:去南极的坦克300,卖的根本不是车-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长城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功夫,去搞一件离用户十万八千里的事?

因为技术不重要,故事才重要。或者说,当技术卷到一定程度,故事就成了唯一的硬通货。这套逻辑,和品牌玄学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有人愿意加价买奔驰?是它的发动机真的不会坏,还是它的座椅是用金子做的?都不是。奔驰最值钱的,就是那个标,是品牌本身。那个标背后,是一百多年的故事,是无数电影里大佬的座驾,是一种“我成功了”的心理暗示。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长城现在要做的,就是给坦克300也注入这种“玄学”。怎么注入?去南极。

这操作就跟修仙小说里的主角一样,正常修炼已经卷不过别人了,怎么办?必须去个什么“九幽寒冰狱”或者“万年火山底”闭关修炼,出来之后直接渡劫飞升。南极,就是坦克300的“九幽寒冰狱”。它不需要在里面真的练出什么绝世神功,它只需要一个“我去过”的名分。

有了这个名分,以后车主聚会,别人在那聊我的车零百加速多少秒,我的车带冰箱彩电大沙发。坦克车主就可以云淡风轻地弹弹烟灰,说:“我这车啊,不谈那些,就是皮实。科考队在南极用的那款,跟我这是一样的。那地方,信号都没有,坏了可真没人救。”

看透了长城的套路:去南极的坦克300,卖的根本不是车-有驾

就问你怕不怕?B格,一下子就拉满了。这才是营销。妈的,这才是营销!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长城比作修仙的可能有点扯淡,但你仔细想想,这套逻辑是不是一模一样?都是在构建一种普通人无法验证,但听起来就很牛逼的叙事。你无法验证,所以你只能选择相信,或者不明觉厉。

而且长城还派了自家的“技术道士”以正式科考队员的身份跟着去。注意这个身份,是“科考队员”,不是“维修工”。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赞助了,这是“深度捆绑”,是“我们和国家队一起玩了”。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你这是直接把品牌价值焊死在了国家荣誉的功劳簿上。

看透了长城的套路:去南极的坦克300,卖的根本不是车-有驾

说白了,还是因为家里太卷了,卷到必须去南极找点存在感。你看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大家都在极限施压,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你降价,我上配置;你上配置,我搞权益。到最后发现,这些花里胡哨的都没用,最好的手段是直接在另一个维度上釜底抽薪。

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看的《读者》杂志,里面总有这种挑战极限的故事,那时候觉得特牛逼,现在只觉得腰疼。

所以,你看,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因为老头乐会用最不讲理的方式,考验你系统的极限。而硬派越野的品牌关键,也不在于你上了几把锁,用了什么非承载车身,而在于你能给用户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图腾。去南极,就是给坦克300的用户们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金钟罩铁布衫。

看透了长城的套路:去南极的坦克300,卖的根本不是车-有驾

所以,坦克300去南极到底牛不牛逼?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已经记住了“坦克300”和“南极”这两个词被绑定在了一起,并且开始思考它牛不牛逼。

你看,长城赢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