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身边发生了一件跟开车息息相关的大事,那就是国家准备要给现在的汽车,特别是越来越普遍的电动汽车,立一套新规矩了。
这事儿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挺远,就是个国家标准,叫《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编号是GB 7258,现在拿出来的是一份征求意见稿。
但你要是仔细看看里面的内容,就会发现,这每一条都跟咱们的行车安全,跟未来买什么车,怎么开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这是国家在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给我们普通人上的一道意义重大的“安全锁”。
咱们得先明白,为啥要在这个时候出这么个新规矩。
现在路上的电动车越来越多,大家的感觉是什么?
一个字,快!
提速特别猛,而且车里面越来越像个科技馆,一块大屏幕恨不得把所有功能都装进去。
这当然很酷,很有未来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某某品牌的电动车突然失控加速,或者是在紧急情况下,司机因为找不到某个关键按钮而手忙脚乱。
这些事故的背后,其实就暴露出现有的管理规定,已经有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了。
原来的标准还是好多年前制定的,那时候谁能想到汽车能取消换挡杆,靠在屏幕上划一下来挂挡呢?
所以,这次的新规矩,就是要把这些年因为技术更新而出现的安全漏洞,一个一个地给堵上。
新规矩里,有好几条都特别引人关注,咱们一条一条掰开来说。
首先是关于加速的。
现在的电动车,厂家宣传的时候都喜欢比谁的“百公里加速”时间短,三秒、四秒的都不少见,这速度都赶上超级跑车了。
对于追求刺激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过瘾,但对于一个刚拿驾照的新手,或者一个平常只在市区里买菜接孩子的普通家庭主观来说,这么猛的动力其实是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想象一下,在拥挤的停车场,你只是想往前挪一点点,结果脚下没控制好,车子“嗖”地一下就窜出去了,后果不堪设想。
新的规定就针对这一点,要求以后新出厂的车,在默认的驾驶模式下,百公里加速时间不能低于5秒。
这不是说不让你开快车,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你。
车子一启动,它就是个温和、好控制的状态,如果你确实需要更强的动力,想体验一把推背感,可以,请你手动切换到“运动模式”或者“赛道模式”。
这个小小的改动,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安全缓冲,避免了因为不熟悉车辆特性而导致的误操作,让猛兽先待在笼子里,需要的时候你再把它放出来。
接着是另一个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错把油门当刹车”。
这个问题在燃油车时代就有,但在电动车上,尤其是有了“单踏板模式”之后,似乎变得更加突出了。
因为单踏板模式改变了我们几十年来“右脚油门、左脚刹车”的驾驶习惯,紧急情况下,大脑的第一反应还是往下猛踩,结果可能就踩错了。
新规矩里增加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功能,叫做“防止误踩加速”。
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你的车子是静止的,或者速度很慢,比如在等红灯、倒车入库的时候,如果车上的雷达和摄像头检测到你正前方有障碍物,比如一堵墙、一棵树或者前面那辆车,这时候就算你一脚把加速踏板踩到底,车子也不会往前冲,反而会发出警报声提醒你。
这等于是在你和危险之间,加了一道智能的屏障。
系统判断出你当前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碰撞,就会强制介入,帮你避免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
这对于所有驾驶员来说,无疑都是一个福音。
然后,新规矩还强调了两个最基本的安全逻辑。
一个是在任何情况下,刹车都比油门优先。
规定里说,只要系统同时收到了踩刹车和踩油门的信号,那么车辆必须执行刹车的指令。
这听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越来越依赖软件控制的汽车里,把这条写进国家标准,就等于给所有车企划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杜绝了任何可能因为程序错误而导致“刹车失灵”的借口。
另一个,也是引起最大讨论的,就是要求一些关键功能必须要有实体的按键。
哪些是关键功能呢?
比如换挡、转向灯、喇叭、雨刮器、前后风挡的除雾功能等等。
现在很多车为了追求所谓的“极简设计”,把这些功能全都集成到中控大屏幕里,看起来是很整洁,但用起来呢?
试想一下,在高速上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你的视线瞬间模糊,这时候你是希望凭着感觉顺手就能打开雨刮器,还是要在湿滑的屏幕上,点开好几层菜单才能找到那个小小的虚拟开关?
答案不言而喻。
像特斯拉那种在屏幕上滑动来换挡的设计,按照新规矩的精神,未来可能就很难通过审批了。
这并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反对科技进步,而是在强调,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牺牲最基本的、在紧急情况下的操作便利性和可靠性为代价。
科技应该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科技带来的不便和风险。
最后,新规矩还对车内的娱乐功能和车外的显示屏做了限制。
比如,当车速超过10公里每小时,驾驶员面前的屏幕就不能再播放视频或者玩游戏了。
现在有些车的屏幕大得像个电视,确实有人开车的时候分心去看视频,这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还有一些车,在车头或者车尾装了可以自定义显示内容的屏幕,有的显示一些酷炫的动画,有的甚至打起了广告。
新规矩要求,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这些外部屏幕也不能再显示这些花里胡哨的内容了。
原因很简单,这些动态的、变化的内容会分散其他驾驶员的注意力,带来安全隐患。
道路是公共资源,行车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可能干扰正常驾驶行为的设计,都应该被严格管理。
总的来看,这次的汽车新国标征求意见稿,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汽车可以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科技感,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安全、可靠、好用的基础之上。
它不再仅仅关注一个零件合不合格,一个系统能不能运行,而是更多地去关注“人”在驾驶过程中的感受和安全。
这些规定,看似限制了车企的一些“自由发挥”,但实际上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意味着未来的汽车,会变得更加“听话”,更加安全,科技带来的将是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保障,而不是潜在的风险和焦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