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车企还在为 “单季盈利破 10 亿” 欢呼时,丰田用一份季报撕开了全球汽车行业的盈利鸿沟。
日前,丰田汽车发布 2024 年 Q3 财报(2024 年 7-9 月),核心数据堪称 “碾压级”:当季合并净利润达 7.8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437 亿元),同比增长 28%;更震撼的是,据乘联会与车企财报统计,国内盈利 TOP8 车企(含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同期利润总和约 291 亿元,丰田这一数字直接超出前者 50%—— 换句话说,1 个丰田的盈利,能顶 1.5 个国内头部盈利车企天团。
更直观的对比是,国内 “盈利一哥” 比亚迪 Q3 净利润约 52 亿元,丰田的利润相当于8.4 个比亚迪;即便是国内盈利 TOP3 车企(比亚迪 + 吉利 + 长城)利润总和(约 110 亿元),也不足丰田的 1/3。这份数据,不仅是数字的差距,更是全球汽车产业 “盈利逻辑” 的降维打击。
很多人会误以为 “丰田盈利高是因为销量大”,但事实恰恰相反 ——2024 年 Q3 丰田全球销量约 243 万辆,国内 TOP8 车企同期销量总和超 600 万辆(是丰田的 2.5 倍),但利润却被反超。核心原因,在于丰田掌握了 “高利润车型 + 低成本控制 + 技术溢价” 的三重密码。
丰田的盈利支柱,至今仍是 “油车 + 高端化” 组合。财报显示,其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萨斯 Q3 全球销量 22 万辆,虽仅占丰田总销量的 9%,但贡献了近 30% 的利润 —— 雷克萨斯主力车型 ES、RX 的单车毛利率超 25%,而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单车毛利率普遍在 5%-12% 之间。
更关键的是,丰田在全球市场的 “油车基本盘” 并未崩塌:北美市场的坦途、塞纳等皮卡 / SUV,单车利润超 1.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0.8 万元);即便是国内在售的凯美瑞、RAV4,虽然终端有优惠,但依托 TNGA 架构的规模化生产,单车净利润仍能稳定在 1.5 万元以上 ——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单车毛利润。
丰田的 “精益生产” 不仅是生产环节,更是供应链的深度掌控。其全球供应商体系已稳定运行数十年,仅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就超 500 家,且多为 “长期绑定” 模式:比如电装(丰田持股 23%)的空调系统、爱信精机(丰田持股 20%)的变速箱,不仅能保证质量,采购成本比国内车企外购同类零部件低 15%-20%。
举个例子:同样是 2.0L 自然吸气发动机,丰田自研的 M20C 发动机,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自产核心部件,单台成本约 8000 元;而国内某车企外购的同排量发动机,成本要 1.2 万元以上。仅发动机这一项,丰田每辆车就能节省 4000 元成本 —— 按 Q3 243 万辆销量计算,仅此一项就节省近 100 亿元。
很多人说 “丰田转型慢”,但恰恰是其成熟的 THS 混动技术,成了当下的 “盈利缓冲垫”。2024 年 Q3,丰田混动车型全球销量达 89 万辆,占总销量的 36.6%,且混动车型的终端售价普遍比同级别燃油车高 2-3 万元,毛利率比燃油车还高 5 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THS 混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如功率分流器、镍氢电池)均为丰田自研,不仅技术壁垒高,后续的维修保养也能持续盈利 —— 比如丰田混动车型的电池更换费用约 1.5 万元,而其成本仅需 5000 元左右,维保环节的利润率远超整车销售。
看到丰田的盈利数据,没必要唱衰国内车企 —— 毕竟国内车企正处在 “新能源转型攻坚期”,但必须正视差距背后的现实困境。
2024 年 Q3,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比去年更激烈:某新势力品牌为冲销量,将主力 SUV 车型从 28 万降到 22 万,单车利润直接从 1.2 万元跌至 0.3 万元;即便是比亚迪,虽然销量破百万,但为了应对竞品,秦 PLUS、宋 PLUS 等主力车型终端优惠超 1.5 万元,导致 Q3 净利润率仅 4.8%,远低于丰田的 11.2%。
更无奈的是,国内车企的 “盈利车型” 太少:比亚迪只有汉、唐系列能稳定盈利,吉利、长城的高端品牌(极氪、坦克)还在 “爬坡期”,多数车型仍处于 “以价换量” 的阶段 —— 对比丰田 “全系盈利、高端爆赚” 的格局,国内车企的盈利结构明显 “头轻脚重”。
国内车企的 “新能源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供应链配套,但核心部件的 “话语权” 仍在别人手里。以电池为例,国内车企除了比亚迪有自研电池,其余多数依赖宁德时代,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 30%-40%,且采购价格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 ——2024 年 Q3 碳酸锂价格从 12 万 / 吨涨到 18 万 / 吨,某车企单季度电池成本就增加了 8 亿元,直接吃掉了近一半的利润。
反观丰田,虽然也在推进电动化,但依托混动技术积累,其电池采购量远低于国内车企,且与松下、丰田合成等电池厂商深度绑定,采购价格比国内车企低 8%-10%;更关键的是,丰田的电池技术路线多元(镍氢、三元、磷酸铁锂),不会因单一技术路线的成本波动而受太大影响。
3. 海外市场 “盈利难”:走出去易,赚回来难
国内车企近两年都在加速 “出海”,但多数还停留在 “赚销量不赚利润” 的阶段。2024 年 Q3,比亚迪海外销量 21 万辆,但主要市场集中在东南亚、拉美,这些地区的终端售价低、关税高,单车利润仅 0.8 万元,远低于国内市场的 1.5 万元;而丰田在北美、欧洲等成熟市场,单车利润是新兴市场的 3-4 倍,且品牌溢价稳定 —— 比如同样是中型 SUV,丰田 RAV4 在北美起售价 3.3 万美元,比比亚迪 ATTO 3(起售价 2.8 万美元)高 18%,但消费者更愿意为丰田买单。
看到差距不代表绝望,反而能找到破局方向。丰田的盈利逻辑,其实给国内车企提了三个关键启示:
丰田的 THS 混动、TNGA 架构,都是 “十年磨一剑” 的技术沉淀,最终转化成了成本优势和溢价能力。国内车企现在在智能化(座舱、智驾)上有优势,但要避免 “堆硬件不堆体验”—— 比如某车企的智驾系统用了 5 颗激光雷达,但实际功能不如特斯拉的单雷达,反而增加了成本。未来要把智能化从 “配置优势” 转化为 “体验优势”,再从 “体验优势” 转化为 “溢价能力”,这才是长期盈利的关键。
2. 供应链要 “绑紧点”,别只做 “组装厂”
丰田对电装、爱信的持股绑定,本质是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国内车企也需要加快供应链的 “深度绑定”:比如比亚迪自建电池工厂、半导体公司,就是为了掌握核心部件的话语权;吉利收购沃尔沃、入股戴姆勒,也是为了获取技术和供应链资源。只有从 “外购零部件” 变成 “核心部件自研 + 参股供应商”,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掌握定价权。
国内车企出海不能只盯着新兴市场,要敢于进军北美、欧洲等成熟市场 —— 虽然这些市场准入门槛高、竞争激烈,但一旦站稳脚跟,利润空间远大于新兴市场。比如蔚来在德国建厂、比亚迪在墨西哥建工厂,都是 “啃硬骨头” 的尝试;未来要像丰田一样,在成熟市场打造 “高端化标签”,用技术和服务打破 “中国车便宜” 的刻板印象,才能实现 “销量 + 利润” 双增长。
丰田 Q3 的 437 亿利润,是其数十年全球布局、技术沉淀、供应链掌控的结果;而国内车企才刚走完新能源转型的 “上半场”,盈利能力暂时落后是正常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汽车竞争,不是 “谁卖得多”,而是 “谁能赚得多”—— 只有把技术做深、供应链做稳、海外市场做透,国内车企才能真正从 “汽车大国” 迈向 “汽车强国”。
下一个五年,当国内车企的自研技术落地、全球供应链成型、海外成熟市场突破时,或许我们也能看到 “中国车企单季盈利超丰田” 的那天。而现在,这份差距,就是最好的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