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长城4S店SUV阵容回顾:那些车型后来都咋样了
09年那会儿,SUV还没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记得我第一次陪老舅去市区的长城4S店看车,那天外头下着小雨,门口停着一排各色新车。销售小王递过来宣传册,边翻边说:“咱这可不光有大块头,也有适合市里跑的小家伙。”确实,那时候进店不会觉得选择少。
先说M1,这台号称“史上最小SUV”的家伙,一米六出头的宽度、不到3.7米的长度,比我家的老夏利还短点。别看它个子迷你,底盘离地却挺高。有次邻居刚拿本本,用M1在老城区巷子里练手,说转弯停车比轿车还顺溜,还能轻松跨马路牙子。他吐槽唯一麻烦是后备箱太浅,“买菜多装点就满了”,不过好歹够灵活。
再往旁边走,是M4精致版。这款比M1稍大些,但更注重细节和颜值。前脸圆润,有种憨憨的感觉。我试坐过一次,它座椅包裹性确实比同级强点,不过师傅调侃仪表盘灯晚上有点刺眼。“你要是不喜欢亮,就用胶带糊上一角。”维修间里的李师傅总这么说。据群友讲,这代M4冷门配置里还有一个“行李厢隐藏挂钩”,专治买菜袋打翻问题。
H2算是当时“小型SUV鼻祖”吧。我爸单位同事抢首批提了一辆,说油耗真低,高速稳得很。当时不少人都觉得:“原来十万以内也能买到正经SUV!”听他说H2空调制冷快,就是后排中间凸起高了些,小孩坐久容易喊腿麻。不过那会儿大家图个经济实惠,不计较这些。
要是真想玩越野,H5才是主角。有朋友把它叫做“牧马人平替”。非承载式车身、四驱系统,再加上离地间隙够用,上郊外烂路一点不虚。有次我们几个哥们开着去郊区露营,下雨泥泞路段照样冲过去——当然也有人吐槽隔音一般,高速风噪大。但胜在便宜耐造,好修理。修理厂张工曾半夜帮一位拉断传动轴的小哥换零件,“配件便宜,不心疼。”
再看气场担当H9,当时被叫作“国产霸道”。身板宽厚,看起来就结实。我亲戚家三代人一起自驾游选了这款,说空间足够,全家塞进去不挤,还有副驾驶电动座椅(据说早期只有顶配才带)。不过初期版本偶尔有电子手刹故障,我表姐遇到过两回,每次都是售后师傅现场拆检搞定。他们圈里流传一句话:“国产霸道,只要舍得养。”
至于如今街上常见的H6,其实09年已经露脸。当时没啥特别亮眼配置,就是各方面都均衡——空间、油耗、价格全卡在舒服线。一位老师父跟我讲,他给女儿选第一台就是H6,因为“不挑毛病,好卖又好养”。顺嘴一提,那时候胎压监测还是选装,大部分用户根本不知道这个功能怎么用,经常误以为胎漏气报警坏掉,其实只是轮胎温差变化引起误报。
还有定位略低一些的H7,被很多工薪家庭当成首选。“省心、省钱、皮实”,这是他们对这款最多评价。我姨夫每周末接送孩子补课,就靠它跑来跑去,据他说保养费用一年下来不到千元,比之前开的面包车强多了。不过冬天启动偶尔慢半拍,他怀疑是电瓶容量偏小,但售后一直解释属于正常现象,也没人深究。
如果追求面子和高级感,当年的“H8”可是热门货之一。不少客户指着展厅里的展示车夸一句:“哎呀,这侧面真像途锐!”实际上内饰质感提升不少,中控软包材料摸起来不像以前那么硬邦邦。当然啦,有朋友反映倒挡入档生涩,新手媳妇学倒库的时候总卡壳,只能靠老司机帮忙指挥调整档杆力度。这种机械味,现在反而成了一种情怀吧?
最后不得不提酷熊。这玩意方方正正,一个“大盒子”模样,在当年绝对独树一帜。不少年轻人第一辆改装尝试就是从酷熊开始:贴膜喷漆换轮毂,各种DIY玩法层出不穷。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把整个内饰拆光重新布线,为的是安个炫彩氛围灯。据销售爆料,这台其实内部空间非常规整,所以拆卸组装方便——但缺点也是明显,比如高速横风影响比较大,有司机反馈遇侧风晃得厉害,要双手死死握住方向盘才安心。
时间过去十几年,如今新能源浪潮席卷市场,可09年的这些车型依然留存在许多人记忆中。一些经典型号早已停产变二手市场里的稀罕货,还有几款经过升级迭代继续活跃在街头巷尾。而某些只剩下论坛帖子与微信群聊天记录中的八卦段子,再难见其踪影。有意思的是,上个月旧货市场碰到一个修理厂老板,还收了一辆老酷熊回来准备复古改造,他笑呵呵地念叨:“这种怪东西,以前嫌丑,现在抢的人多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落于维修技师口述、微信群聊及亲历购车体验等日常片段之中。
全部评论 (0)